看著待洗的碗,就沒了做菜的欲望。
久宅不動,不如出門探店,刷到一美食博主的探店視頻,靠近寶石山,強(qiáng)度不大,那就是它了,咱也斗膽去掂掂分量吧。


店無招牌,只有超市倆字,房子很老,四張桌子,借視頻流量,已無余座。廚房就在過道上,一覽無余,環(huán)境等于沒有,不過像我這樣的蒼蠅館子發(fā)燒友,就是坐在屎邊上,只要菜好,也能吃的噴香。


點了個炒年糕,想和媽做的對比一哈,因為打小對糖醋口不太熱衷,放棄招牌糖排,點了老板推薦的茶香排骨,想再點個臭豆腐,被拒(估計怕忙不過來)。
坐在超市冰柜邊上,搬了一張圓凳,就著穿堂的西北風(fēng),坐等我的菜。
店內(nèi)菜品不多,也如家常一般現(xiàn)備現(xiàn)做,只有一家用兩眼煤氣灶,所以出菜不快,估計日常也就是做些面,一下子要承接這潑天流量,三四個人忙的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這種小店,如不是自家的房子,想要發(fā)財怕也是難。好在主廚老板心態(tài)很好,說哪怕再忙,也不能改了精簡流程提升出菜速度,那樣味道就變了。估摸著他也和我一樣,非科班出身,不過一枚愛好美食的食客。甭管廚藝如何,認(rèn)同他這種美食的態(tài)度,被預(yù)制菜,外賣,中央廚房和品牌連鎖占領(lǐng)的中餐文化,不知道還能堅守多久,怕是再過若干年,一座座城市都會淪陷成“美食荒漠”了吧,真怕怕。想想二十年前,杭城的大街小巷總還能覓得一些不錯的蒼蠅館子,可如今,堅持還在的,鳳毛麟角,即使在當(dāng)年不過中規(guī)中矩的也都成了寶藏餐館。

等了半個鐘,西北風(fēng)喝飽,我的年糕來了,家常風(fēng)味,只能說還可以,不如俺媽。油大了一點,也可能是幾碗同炒,我是鍋底所以油多了些,用的不是青菜而是包心菜,微苦,這個季節(jié)換成青菜會提升一個口感,總體來說還不錯但不驚艷。又喝了一會風(fēng),茶香排骨到場,講真,這道菜很見功力,調(diào)味火候都在8.5分以上,而且這菜屬于酒店菜,家里甚少有人會去嘗試,做成這樣,實屬不易。老板很重視食客的體驗,每道菜都會詢問味道如何?像極了家里做菜的老人,我也如實回答。我說吃了你的茶香排骨,糖排不用試也知道差不了。只是奇怪你的菜單不多我能理解,只是為什么一半都選擇這些費時費力的菜品,我猜可能這些也是你平時最愛吃也最有把握的菜吧?老板哈哈一笑說是的是的,我也想快速出菜,但又總想來的客人能吃到最滿意的體驗。

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xiàn),拋開手藝不說,僅這一點就值得尊重。
每一道菜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核心邏輯,但美食的邏輯我以為只有三句話:食材新鮮,火候恰好,諸味和諧。
微雨風(fēng)涼,買單走人,我想下回爬山路過,應(yīng)該會再來嘗嘗別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