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麻哲則
蕨麻,俗稱“人參果”或“長壽果”,是將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撈出后用冷水沖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籠內(nèi)蒸熟。另將蕨麻煮熟,食用時在一個盤內(nèi)將大米飯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澆上酥油乘熱吃,味道絕佳。多流行于牧區(qū)。
藏包子
甘南藏包子,又稱“卓華包子”,因形如牛眼睛,又有“牛眼睛包子”之稱。它外皮雪白薄亮,透過包子皮,里面的餡子清晰可見,只見肉如瑪瑙,菜似翡翠,紅綠相間。吃時需先從頂端吸吮包子內(nèi)的油水。最早的藏包子是以當(dāng)?shù)靥禺a(chǎn)青稞面為皮,牛羊肉為餡蒸制而成。現(xiàn)在,又以白面為皮,以羊肉為主餡,加適量羊板油,調(diào)以蔥花、醬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上籠蒸制而成。
刀什哈
刀什哈即石炙肉,做時先將石頭在篝火中燒紅,然后將羊宰殺后取出羊胃翻洗干凈,再將羊肉剔骨切碎,和燒紅的石頭一起裝入羊肚,扎緊羊肚兩頭。由于羊肉在肚內(nèi)受熱煮沸,羊肚逐漸膨脹,此刻用刀尖或其他利器輕輕戳洞放氣,直至羊肚不再膨脹,割開羊肚,同食羊肉及汁,鮮嫩豐美無比。這種作法最早源于民間游牧生活和馬幫生涯。
糌粑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tǒng)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之后磨成面粉,食用時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團(tuán)吃,也可調(diào)以鹽茶、酸奶或青稞酒。與酥油茶一起搭配,別具一番風(fēng)味。不過初食糌粑可能會吃不慣,建議酌情少點(diǎn)。
奶茶
藏族地區(qū)有句俗語:“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由于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類、糌粑等酸性食物,少食蔬菜、水果,人體缺乏堿性,常喝奶茶可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酸堿平衡。
奶茶在藏區(qū)制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將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區(qū))茶文火熬制,濾掉茶渣后加入新鮮牛奶,佐以鹽巴、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滾沸三遍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