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一到下雪,大家就想起要吃炸雞,但是今年,真的,別啃雞了,因為我們有自己老祖宗傳下來的:圍爐。
講吃講喝,還得看咱們的老市長蘇軾,他在《汲江煎茶》里寫“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
再早一點,唐朝李中在《冬日書懷寄惟真大師》中也有一句“煮茶燒栗興,早晚復(fù)圍爐”。
而古人們除了煮茶,還會用來煮酒,白居易《問劉十九》:紅泥小火爐,綠蟻新醅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其實今年這股圍爐風(fēng)潮是秋天就興起來了,基本上,是玩過飛盤和露營的同一批人,后來都轉(zhuǎn)去玩圍爐了,烤柿子、烤橘子、紅棗茶什么的就是道具組。
而且神奇的是,這樣中式的圍爐煮茶,居然不是從茶館先流行起來的,反而是想招徠年輕人來打卡的咖啡館先推出的,目測將會替代熱紅酒,成為冬天的新熱點。

這是在長河老街,某咖啡館門口固定的圍爐煮茶區(qū),他們有幾種不同的茶可以選,配以玉米、紅薯、柿子等。


烤的時候,是用錫箔紙將玉米、紅薯這樣不怎么容易熟的食材包好,直接放碳上烤;其它的水果類就擱烤架上。

茶葉和紅棗什么的放陶罐里,需要時不時去“翻炒”一下,讓它們在罐子里受熱均勻。

然后將水注入陶罐,過一會兒將罐子里的茶水倒到各人的小杯子里——這就是年輕人喜歡說的儀式感。

而我們老杭州人的說法,是給喝茶加了點兒“手勢”,可以在喝茶過程中多了幾個步驟,每一步都可以拍照。

花房私廚的老黃新開辟出一個帳篷區(qū),為了與其他咖啡館的圍爐區(qū)別開來,他推出了訂帳篷享圍爐就送晚餐的活動。



作為資深吃貨,他給出建議:要烤像紅薯、玉米這些的,其實是個技術(shù)活兒,很多人都是烤著烤著發(fā)現(xiàn)外面焦了、里面不熟,所以要先蒸熟,然后在烤盤上熱一下。

看過了洋氣咖啡館和專業(yè)私房菜的配置,再來看我的寶藏朋友朱曉楊在橙友圈發(fā)帖:入冬第一天,遇上初雪,儀式感是要有的。圍爐煮茶是今年的熱門,家里陶壺、粗陶壺都有,于是炭火點上。

現(xiàn)在是方便,速燃碳秒燃,再鋪上龍眼碳或者核桃碳,暖意濃濃。

他還給出自己的心水配方:老白茶配上山楂片、桂花干、陳皮、玫瑰。我一眼看到,朱考量在烤盤上還放了自己做的面包,心靈手巧的朱老師!

熱水沖下,炭火五分鐘就開始慢慢沸騰,粗陶罐和炭火煮的好處是,茶水有細膩的泡沫,且香味十足。烤網(wǎng)上來點紅薯、蘋果、橘子、龍眼、年糕片,十足是冬天好味道。
這里要特別提醒,秋天的時候在家圍爐,因為沒那么冷,一般都是開著窗的,到了下雪天冷的日子,圍爐的時候就一定要記得:門窗不能密閉!門窗不能密閉��!門窗不能密閉!��!
而且從下雪天來圍爐煮茶的傳統(tǒng)意義來看,就是要有冷與熱的對比,才是真·樂趣。
今日話題親愛的小伙伴: 這個冬天,你趕上圍爐的時髦了嗎?
cr樂活杭州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