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玲在做粽子攻略的時候,發(fā)現(xiàn)杭州大大小小的粽店里,有的不僅是口味和品質(zhì),還有情懷和故事。
比如前幾天志玲關(guān)注到,在六年前的端午節(jié)爆紅的“粽子西施”,沉寂幾年后再度回到了杭州,把店開在了河坊街邊上,吸引了不少關(guān)注。
當年的“粽子西施”有多紅?
準備探店前,志玲隨手一查,就翻到了不少報道,人民日報、中新網(wǎng)、浙江日報、二更視頻都曾講述過她的故事。老家衢州的網(wǎng)友也都以這個漂亮勤勞的姑娘為驕傲。如今再度回到杭州,她和她手下的粽子,會有哪些變化?

從十五六歲開始,做了十五六年粽子
她的粽子扎實又好吃
“粽子西施”名叫朱柳青,報道里,大家都叫她阿朱。聽到這個名字,志玲一下子想起了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里塑造的阿朱,沒想到一到店里,這個想象竟然和現(xiàn)實有些重合——
“粽子西施”的店開在了高銀街上,穿過小巷,就是河坊街。門頭下方,還掛著“阿朱粽子鋪”的招牌。而阿朱本人,正帶著半幅面紗,在玻璃門內(nèi)包著粽子。猛地一看,有點江湖俠女的味道。
但是阿朱本人講起話來,卻是溫柔和緩的。說起曾經(jīng)爆紅的經(jīng)歷,她淺笑著說都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時候還在姐夫的粽子店里包粽子,在潮王路上,品牌是他的,但店是我在經(jīng)營。
其實那會就有好多大伯大媽喜歡我的粽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買。偶然被大家拍了照片,發(fā)到了網(wǎng)上,開始有人叫我‘粽子西施’,我還挺難為情的…”
店里掛著當年的報道圖片
阿朱說,自己從十五六歲離開老家,就開始做粽子,最開始是在廠里做,自己是包的最快最好的那個,“最快的話十幾秒包一個,前幾年在潮王路的店,一天最多包1500個吧。”
“我外婆是開小吃店的,我從小就會做各種小吃,后來我想著這些小吃里我最愛吃的就是粽子,那就專做這個好了”,算下來,1990年出生的阿朱,做粽子的時間也有16年了。
阿朱一邊和志玲聊天,手底下還在不緊不慢地忙活著。洗干凈的粽葉架在盆上,盆里是調(diào)好味道的米,一旁是醬好的肉。志玲發(fā)現(xiàn),阿朱的肉粽包的相當豪放,長條狀的肉要鋪的滿當當才會繼續(xù)加米。扎實的鮮肉大粽是9塊一個,衢州特有的咸菜肉粽11元/個,蛋黃肉粽要12元/個。
志玲好奇,標著“微辣”的咸菜肉粽,杭州人會喜歡嗎?阿朱說,如果是在老家,這種粽子的辣度會更高,但是她還是按照杭州人的口味做了調(diào)整,“其實很多人是沒吃過,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嘗過之后,這個味道還是蠻受歡迎的!”
“這種叫枕頭粽,衢州、湖州、金華基本都是這樣包的。粽葉是從老家摘來的,要曬四五個太陽才有那種香氣,肉也是很好的前腿肉。”阿朱說,現(xiàn)在自己一天能包1000多個粽子,差不多夠賣,這幾天臨近過節(jié),每天都要從一大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醬肉、泡米都要提前準備的,一刻不停地忙,才差不多輪的過來。”
既然手藝好也有知名度,為什么兩年前要選擇回老家?又為什么在去年選擇重返杭州呢?阿朱說,兩年前因為疫情,自己回到了老家開始做電商,想從電商開始做自己的品牌,如今再回杭州,是因為還想繼續(xù)做實體店,“總覺得有個店面,會更直觀,大家可以到店里來,看到實物,現(xiàn)買現(xiàn)吃。”不過老家衢州的電商生意沒停,線上網(wǎng)店還是從衢州發(fā)貨。
而且回了趟老家的阿朱,也解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如今已經(jīng)是2歲孩子的媽媽。提起自己的粽子事業(yè),阿朱表示以后就是想用自己的手藝讓大家喜歡上衢州味道:“粽子買回去,最好放一放再吃,讓肉和米再入味一點…我們小時候,粽子包好都是要風干的,被風吹過的粽子,味道特別香,就是那種童年的味道…”
兒子給父母在杭州開了家粽店
長得像家咖啡館
開業(yè)一個多月就紅了
在杭州,有90后的阿朱姑娘帶著熟悉的味道歸來,也有50歲的叔叔阿姨把粽子店開得像個咖啡館。最近,冠軍路上的春英粽鋪有點紅,因為小店看起來確實很惹眼。
水泥灰色的門頭,木質(zhì)的售賣窗口配時髦的黑色窗框,稍微一探頭,小店的結(jié)構(gòu)就一覽無余,店里干凈又整潔,操作臺后面的阿姨正緊鑼密鼓地包著粽子,老板娘在窗口招呼顧客,熱情地向志玲推薦自家招牌的咸菜肉粽,也是衢州江山的特色粽子。
志玲看了看,這里的粽子個頭不算太大,價格在4-8元之間。口味有好幾種,為了方便大家買回去辨認,老板娘還貼心地在一旁把繩子都貼在了紙上,旁邊標注出了不同的繩色代表的味道。
志玲買了個咸菜肉粽現(xiàn)吃起來,一口就咬到了里面的肉,肥瘦相間,肥肉的部分溢滿油香,但因為有辣味做調(diào)和,又不會顯得肥膩。一個下肚,飽腹感剛剛好。
說起小店已經(jīng)有了點“網(wǎng)紅”的趨勢,老板娘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說,粽鋪4月13號才開業(yè),之后就陸陸續(xù)續(xù)有年輕人來探店,“很多過來拍照、拍視頻的,都說我們這里像咖啡館,他們自己回去發(fā)發(fā),好多人就知道我們了。”
志玲打趣地說:主要是裝修風格搞得好,可以說是掌握了“流量密碼”!老板娘很自豪地表示,整個店面的設(shè)計裝修都是自己兒子負責的,他是“老板”,也是客服。
“店是兒子開給我和老伴兒的,店名就取自我倆的名字。我們是每天都在,兒子下班或者周末,會過來幫忙。”今年已經(jīng)50歲的老板娘,節(jié)前忙得不可開交,每天早出晚歸,還多了兩三位阿姨幫著一起包粽子。
老板娘說,這幾天每天都能賣掉1000多個粽子,這還是在推拒了好多大訂單的前提下才勉強跟上。
“有一下子來定600個粽子的,我還沒想好要不要接。畢竟我們這就是個‘小作坊’,沒有機器,全靠手包,一鍋煮下來也要4個小時,就怕節(jié)前做不完…”
但苦惱說起來好像也是滿足的,辣辣的咸菜肉粽很受周圍居民的歡迎。“平時我們還做青團,不過節(jié)前實在顧不上。咸菜肉粽是江山特有的,家里人都說在杭州,這種風味的粽子不好找,我們做這個會更有特色!”
不過說起衢州風味,志玲看到很多網(wǎng)友都提到了芋頭粽,店里以后會出嗎?老板娘說,芋頭粽算是衢州的特色,和衢州江山的口味取向還有點差別,“不過之后也會做的,等過了端午節(jié)吧,雖然是芋頭的,但也是咸口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