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省油,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識。當年石油危機爆發(fā),日系車順勢打入美國市場,干翻一大票油老虎級別的歐美競品。而有車以后超過400款車的油耗實測榜單顯示,城郊路況下最省油的20款車里,居然有18款都是日系車。那么,日系車憑什么屠榜?
電氣化程度高
縱觀榜單,打頭陣的日系車,絕大部分是豐田、本田的混合動力車型。例如,豐田卡羅拉雙擎和雷凌雙擎兩兄弟,就穩(wěn)坐冠亞軍;本田皓影銳·混動、雷克薩斯UX260h兩款SUV,則位列三、四位。
豐田THS、本田i-MMD兩款混動系統(tǒng),雖然工作原理各異,實際運行邏輯卻大有相通之處,都是在低速時以電機代替發(fā)動機,從而避開內燃機的低燃效區(qū)間,顯著降低油耗。這種做法,跟開外掛有點類似,一般的純燃油車就算燃效再高,也很難達到相近的油耗水平。
說到混動系統(tǒng),我個人較為期待的是來年的日產e-POWER。從原理上來講,這種串聯式的混動結構比兩田的簡單些,概括起來,就是不插電的增程式電動車。但從外國的實測數據上看,加速和油耗表現都完全不落下風。如果到時候能把三家的混動代表放在一起,相信對比的結果會挺有意思。
注重燃效
撇除那些開掛的混動,接下來再把重心放在純燃油車上。在油耗榜單里,最省油的純燃油車同樣來自豐田,搭載1.2T發(fā)動機的卡羅拉。這臺代號為9NR-FTS的機器,技術含量一點不低,缸內直噴、VVT-iW可變氣門正時、水冷式中冷器等技術統(tǒng)統(tǒng)配齊,最大熱效率能達到36.2%,算是入門級渦輪機領域的翹楚了。
另外,歸功于L15B、P10A兩款發(fā)動機,本田在榜單前部也占據頗多有利位置。前者分自吸、渦輪兩種進氣形式,衍生的型號也是多種多樣,最大熱效率都達到38%左右;后者作為凌派、享域等車型上的主力機型,1.0T三缸的設計加上諸多技術,最大熱效率也超過36%。
當然,燃效算是日本車廠在設計發(fā)動機時首要考慮的因素,畢竟島國城市道路居多,高速限速不高,與其壓榨性能,倒不如一心只走省油路。而動力和油耗,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大多數日系車加速不快,但都足夠省油,符合經濟適用的調性。
CVT成主流
除了發(fā)動機,變速箱也是影響油耗的主要因素之一。日系車上常見的CVT變速箱,由于主體僅為鋼帶和錐輪,雖然傳動效率普遍比其他形式的自動變速箱低,好在動力傳遞不存在間隙,白白損失的燃油量反而相對更少。
另外,CVT能實現更加寬泛的變速比。假如邏輯匹配到位,就能把發(fā)動機轉速保持在更加高效的運動區(qū)間內,中高速巡航時也能顯著壓低轉速,自然更容易刷出較低的油耗。
機油粘度藏玄機
光關注動力總成本身還不夠,日系車省油還有一個隱藏原因,就是機油。不少日系車官方推薦的機油標號,通常都是0W20、5W20。而豐田、本田的混合動力車,甚至推薦使用0W16或者粘度更低的機油。
質地更稀的低粘度機油,能使發(fā)動機的運轉阻力更小。在日常行車最常用的中低轉速區(qū)間,這種特性會更加明顯,因而更有利降低城市工況的油耗,和日系車的家用屬性不謀而合。而注重性能和后勁的歐美系車,通常推薦采用5W30、5W40等粘度較高的機油,不少工況下的油耗自然更高。
凡事無絕對
雖然上面講了不少日系車更省油的理據,但最后還是得發(fā)揮一下批判性思維,其實并不是所有日系車都省油。在有車以后油耗榜單中,位列倒數的十款車里就有兩款日系車,三菱帕杰羅和日產途達。當然,這兩款車都屬于硬派SUV,車比較重、風阻較大,動力總成也不算先進,油耗高些純屬意料之中。如果追求省油,主流的日系家轎或者SUV,通常都會是挺對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