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今年10歲了,目前在青島的一所私校讀小學五年級。學校比較重視孩子的個性化培養(yǎng),重視孩子的思考和思維培養(yǎng),學校的各種文化活動豐富,像演講、辯論、音樂節(jié)、戲劇節(jié)等活動都有。
這是兒子這學期的課表
體育:周一、三:融合體育,周二、四、五選修體育。另外每天上午都有一節(jié)45分鐘的戶外活動課。孩子們一天的運動量足夠。
藝術類:創(chuàng)意美術,一周兩節(jié)。
技術類:編程,一周兩節(jié)
二外:日語選修課,一周兩節(jié)
英語:一周五節(jié),兩節(jié)外教,三節(jié)中教
主題課:天天有,我們的主題課是融合課程,涵蓋語文、數(shù)學、科學、地理、歷史、哲學、文學欣賞、藝術欣賞等
課后作業(yè)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做題、學校經(jīng)常會給孩子們安排研究 / 探索 / 創(chuàng)作型的作業(yè),比如這個國慶假期,兒子完成了一篇長達8000+字的虛擬自傳。雖然這并不是兒子第一次寫長篇小說,但是八千字的字數(shù)要求還是第一次達到。
看到這項作業(yè)之初,我都替他愁得慌,他自己好像還沒啥感覺,認為“區(qū)區(qū)八千字,小菜一碟,不在話下!” 哎,老母親卻在心底為這傻娃娃的愚勇而擔心呢!
不過小朋友很快就確定了自己這部自傳的題目——《挖寶》。
起初老母親揣摩他是打算將來從事盜墓這一行?結果人家一本正經(jīng)地鄙夷我說:“我是要研究考古,和盜墓完全不是一個路子!”被鄙夷之后,老母親更是一頭霧水了,既然要干考古那么高大上的職業(yè),干嘛整個“挖寶”這么俗氣的題目?娃娃一二三條給我解釋了個透心涼,讓老母親心服口服。
至于小朋友到底挖到了什么寶,在這里我還是先賣個關子,麻煩讀者們自己到小說里面去尋找答案吧!
那么學校為什么安排孩子來寫虛擬自傳呢?老母親我頗費了一些腦細胞去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孩子前段時間的主題課是圍繞衰老和死亡來進行的,通過主題課程,孩子們了解到了衰老和死亡是人類生理的自然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坦然去面對和接受。
接著學校又安排孩子們進行了辯論,去討論人生的長度重要,還是寬度重要,引導孩子們?nèi)ニ伎既松膬r值。
而這最后一環(huán),讓孩子們?nèi)懱摂M自傳,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們很好地去思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而有目標、有規(guī)劃的人總會有絢爛多彩的人生。
所以如果真的去好好設想和規(guī)劃一生的話,八千字也許并不多,只是對于十歲的孩子來說,這種長時間跨度的規(guī)劃還很新鮮,還有很多思考盲區(qū),還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識和經(jīng)驗支撐,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個開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去規(guī)劃和修正,也許就能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人生的發(fā)展方向。
作為孩子的這部虛擬自傳的第一位讀者,老母親讀過之后感覺其中真的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些方面都沒能展開去很好地描寫,當然了娃娃解釋了,“我這需要手抄出來一份兒的,寫得越多,抄得越累”,哈哈,碼算得倒很清楚,所以作為自己人生規(guī)劃的第一部曲老母親還是要多多鼓勵的!
OK,閑話不多說了,我們馬上進入正題,一起來看看小朋友未來的考古之路吧!
第一章 考古興趣的導火索
兒時的挖寶夢時間正值盛夏,炎炎夏日肆意地灼烤著大地,只有躲在建筑物的陰影里才能感覺到絲絲清涼。沒有風,屋里悶悶的,一臺風扇呼呼地大功率運轉著,而我正斜倚在床頭上,津津有味地看著一本書,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書頁上,突然,我感覺眼前正樹立著一個個高大的人物,他們身后是一輪升起的太陽,有個人牽著一頭驢,向遠方瞭望,有個人拿著一把鐵鍬,有個人拿著一個大畫板畫著眼前的瑪雅古神廟,有個人拿著一本荷馬的《奧德賽》……這就是考古中的偉人!
看完那本書后我一直在想關于寶藏與發(fā)掘的事,有時甚至想找把鐵鍬,走到家周圍的地里試試運氣,但我深知那是不行的,可是又不禁想起那些寶物:來自古代的金項鏈、玉手鐲、王冠、象牙耳墜,還有猿人頭骨……想象立馬飛到富有寶藏的古陵內(nèi),成堆成堆的寶物就在眼前,我兩眼放光,盯著想象中的寶物,不禁流下了口水。
哈哈,兒時的我是不是很財迷?當時如果我看的是《盜墓筆記》之類的書籍的話,也許現(xiàn)在的我也能成為“鬼吹燈”的神話了……
癡迷《耶魯考古小史》但遺憾的是在知曉《盜墓筆記》之前,我的耳朵里優(yōu)先浸入了《耶魯考古小史》的故事,對于此我不知道應該為盜墓界少了我的神話而惋惜,還是應該為考古界有了我的加盟而慶幸,總之 Archaeology 如同一個咒語在2020年的夏天攝入了我的心魂,從此揮之不去,縈繞終生。
A Littl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是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叢書 THE LITTLE HISTORIES 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加州大學教授布萊恩·費根輯寫,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神秘的考古學介紹給普通大眾,通過一次次考古發(fā)現(xiàn),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歷史故事。在反復聽讀這本小史的過程中,我第一次通過外國人的視角、用英文的語言聽到了有關中國秦始皇兵馬俑的介紹,那時候我就覺得秦始皇太牛了,也對這位始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產(chǎn)生了莫大的興趣。
初識兵馬俑記得那是2021年的暑假,剛剛結束小升初考驗的我,打算利用初中前的最后一個暑假好好地松快松快。在和爸爸媽媽好一番研究之后,我們打算到西安旅游,去見識見識雄偉壯闊的兵馬俑。
出發(fā)前,我雖然通過網(wǎng)絡了解了很多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信息,但是對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代陪葬坑墓的遺址究竟恢弘到何種程度,并沒有什么實在的感觸,直到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我被完完全全的震撼住了!
瞧!在11個長200米平行的坑道里站著的一排排威風凜凜的陶俑兵士們,正完美的詮釋著2000多年前秦軍威武之師的氣勢!他們整齊劃一,被劃分成為40個列隊,在部隊前方有幾架馬車,上面坐著指揮官,他們的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好像對未來的一場戰(zhàn)爭充滿信心。
而給與他們自信的就是身后的這些不畏生死的士兵們,他們只持刀槍,卻不拿盾牌!因為他們的指揮官認為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所以當時的秦軍是名副其實的敢死隊,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最大武器。另外,秦朝士兵有鋒利的銅劍與戟,基本上一擊就可以殺死一個敵人,可見當時秦朝武器制作工藝的發(fā)達和先進性,以及秦兵驍勇善戰(zhàn)、所向披靡的強大戰(zhàn)斗力。
從那時起,秦始皇陵就在我心中留下了它的印記,也一直讓我難忘,而這些鮮活的陶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樣子更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道亮光,每當我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這場景便浮現(xiàn)在我眼前,那些士兵仿佛在喊“加油!加油!還有希望!”我便精神了起來。
當時的我真的很難想象十幾年后的一天,我會與這些陶俑再次見面,再見他們那熟悉的面孔,感謝他們給我在很多時候帶來的希望,一條感情的長河流在我們中間。我還會在他們的出土地研究秦始皇這位威武的皇帝,也許這些兵馬俑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在冥冥中聯(lián)系著我和秦陵;它有一股難以割舍的魔力,召喚著我開啟了一生的“挖寶”之路。
第二章 踏入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北大考古專業(yè)考古學,即考究古代的學科,屬于人文科學,在中國是歷史學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國家則多從屬于人類學。考古學旨在根據(jù)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的考古研究可以追溯到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了以馬衡先生為主任的考古學研究室,隨后經(jīng)歷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動蕩歲月,1952年北京大學正式將考古學科專門化,設立考古專業(yè)。是新中國的首個考古專業(yè)。當時的考古專業(yè)設在歷史學系,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蘇秉奇先生兼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請鄭振鐸、裴文中、夏鼐、梁思永、林耀華、郭寶鈞諸先生擔任教授。1983年考古專業(yè)從歷史學系分出,獨立建系,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專業(yè)細化、改革,慢慢發(fā)展成了現(xiàn)在的考古文博學院。
北大考古專業(yè)不僅在設立之初就云集了中國近代史學方面、考古學方面的大師,歷經(jīng)百年的發(fā)展,更是涌現(xiàn)出了一代又一代用畢生心血研究、發(fā)揚考古學的繼任者,比如用一生守護敦煌莫高窟的樊錦詩奶奶,從小立志于考古研究,并艱苦實踐考古精神的鐘芳容學姐等。能成為他們的學弟、校友,真真是我莫大的榮幸。
聽樊錦詩奶奶講敦煌莫高窟早在2020年秋天,我就拜讀了樊錦詩奶奶口述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當時我就為樊錦詩奶奶一生不悔的選擇而折服:像她那樣多病的體質,小時候甚至差點死于小兒麻痹癥的弱身板,卻為了研究和保護敦煌莫高窟,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敦煌。她對敦煌文化的了解、熱愛和守候讓人感動。
而在2030年的秋天,我們更是有幸在北大校園,聆聽92歲高齡的樊錦詩奶奶親口為我們講述她與敦煌的故事,那種興奮無以言表。看著樊奶奶描述“反彈琵琶”壁畫時神采奕奕的表情,你很難想象她是一位 鮐背老人,她的那種熱忱就如同她第一次與敦煌莫高窟相遇時一樣,經(jīng)久不衰。雖然我當時還不能完全理解她作為敦煌女兒的深厚感情,但是對她幾十年堅守考古的精神卻是佩服至極的。
修行在北大“文理交融兼容并包的學術風氣是北大精神傳統(tǒng)中重要的方面。在北大的學術傳統(tǒng)中,一直有著繼承全人類所有文化遺產(chǎn)的眼光和氣魄。對于多元的中國文化,對于新的現(xiàn)代化,對于西方文化,都鼓勵學生培養(yǎng)一種開闊的世界視野。北大的精神傳統(tǒng)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追求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奮力開辟新的領域,投身國家和民族最為需要的事業(yè)。”這是樊錦詩奶奶對于北大精神的概括,也是我們每個北大人努力踐行的精神準則。作為一名北大人,我義不容辭地要將這精神發(fā)揚、并傳承下去。
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本科學習的四年是瀏覽五千年中華歷史文明的四年,天天沉浸在各種歷史文獻的研究中,有一種與不同時期的人們對話聊家常的親切感;而這四年的學習也是鍛煉意志、考驗體質的四年,跟隨導師和學長,下到田間地頭,走過戈壁沙漠,爬過崇山峻嶺……沒有對考古學的執(zhí)著,是萬萬堅持不下來的。
第三章 秦始皇陵大四畢業(yè)前的考古實習考古雖然屬于歷史科范疇,但因為考古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留存的各種遺跡和遺物,所以它的方法和手段同歷史學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文獻的方法有所不同,必須采用科學的田野調(diào)查、發(fā)掘,并對發(fā)掘揭示的遺址和遺物進行記錄、整理和研究。沒有野外考古的實踐和鍛煉,就談不上學會了考古。因此田野考古實習和專題考古實習是考古專業(yè)學生必不可少的基礎功課。大學學習期間,我們經(jīng)常跟隨導師們進行實地考古實習,為將來的考古工作做準備。
轉眼,在北大的學習來到了第四年,按照北大考古專業(yè)的傳統(tǒng),大四畢業(yè)之前,我們將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考古研究所,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yè)考古實習。也許是冥冥中的召喚,我居然被分配到了西安秦始皇陵研究所!
在飛往西安的飛機上,我的思緒早已飄到了秦陵研究所:一座黃磚、紅瓦的宏偉建筑映入眼簾,“西安秦始皇陵研究所”的標牌醒目地立于建筑物前。踏上古樸的臺階,進入寬敞、明亮的研究所大廳,走進裝滿各種研究檔案的資料室,打開窗戶,逶迤秀麗的驪山美景便盡收眼底……
然而當我立于西安秦始皇陵研究所前時,迎接我的不是什么黃磚、紅瓦,氣勢恢宏的高大建筑,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座低矮的、灰頭土臉的二層小樓,立馬將我對秦始皇陵的全部幻想打入冷宮,立馬讓我清醒地意識到等待我的畢業(yè)實習將會是一場硬仗。但是吃苦對于咱們考古人來說那就是家常便飯,所以收拾好心情,迎接挑戰(zhàn)吧!
導師益友“秦大胡子”同時來迎接我的還有“秦大胡子”。老秦是當時秦始皇陵研究所的所長。他身材魁梧,體格壯實,由于長期在戶外從事考古勘測,臉上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黝黑的,再配上一副濃密的胡須,脖子上掛著一條白色的毛巾,背上扛著一把大鐵鍬,讓我感覺他和李逵也許有的一拼,根本和研究所所長搭不上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陜西老鄉(xiāng),卻是秦始皇陵研究方面的領航人,只要一提起秦始皇陵,他就能如滔滔的黃河之水一般,綿綿不絕地講個不停。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中,通過“秦大胡子”,我了解到了我國對于秦始皇陵研究的現(xiàn)狀: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nèi)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整個秦始皇陵區(qū)占地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78個故宮的面積。陵冢位于內(nèi)城南部,呈覆斗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相當于48個籃球場的面積。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nèi)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跡”中的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秦大胡子”滔滔不絕的講演,翻開了我與秦始皇陵十幾年的不解情緣,也結下了我與“秦大胡子”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
讀司馬遷《史記》觀秦始皇陵《史記》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這可能是有關秦始皇陵的最早記載,也是自古以來對秦始皇陵考古的最初依據(jù)。
就目前的考古勘測證明:司馬遷所言的水銀與機弩之說應該屬實。而從秦始皇陵周邊所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墓中的累累白骨可以證明,當時中國近1/10的人被強迫投入到建造秦始皇陵的浩大工程中確有可能。只是對于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考古界一直存有分歧,不同的考古學家根據(jù)不同的理論提出了地宮深度的不同勘測法,但至今沒有定論。所以留給我們的研究空間和任務還有很多。
第四章 初出茅廬2032年秋天,在“秦大胡子”的大力保薦之下,成功拿到北大考古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證書的我,再一次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西安——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xiāng),開始了我對秦始皇陵的專業(yè)研究。
北斗引航、電磁激光技術助力秦始皇陵考古秦始皇陵是神秘的,秦始皇陵是危險的,陵里的文物和那古老的機械吸引著我,我急切想要挖開驪山的土壤發(fā)現(xiàn)保存千年的文物,把它們送到實驗室里研究,可是在21世紀30年代的時候,這種挖掘研究秦始皇陵的想法還是基本不可行的,因為秦始皇陵里含有100噸的水銀,有大量揮發(fā)出來的汞蒸氣,呼吸進去就會中毒,一旦打開地宮,會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危害生態(tài)安全。
此外,陵內(nèi)設有厲害的弩弓,經(jīng)專家考證,射程長達831.6米,張力則超過738公斤,如若真像司馬遷所說的“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一旦有人被這些機弩矢擊中,必定死傷慘重。所以在無法保證挖掘探究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我們不能盲目地挖掘。
但是不能挖掘并不代表我們就拿秦始皇陵的研究束手無策,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了我們的考古研究以很大的幫助。日漸成熟的北斗導航系統(tǒng)就在我們的勘測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先進的激光掃描設備和電磁感應設備也為我們的準確勘測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一臺臺閃著金屬光澤的激光地下掃描儀布滿了山坡,吸收著URS衛(wèi)星(Underground Radar Signal satellite)和URM衛(wèi)星(Underground Radar Mapping satellite)發(fā)出的信號,當信號被接收到時,它會在機器內(nèi)部的變光儀里轉變?yōu)榧す,激光會在化合鋼(一種不會被激光燒壞的金屬)內(nèi)穿梭,最終到達貼近地面的發(fā)射器,發(fā)射器又會將激光射入地下,進行地下探測;這個掃描儀還接收USMS衛(wèi)星(Underground Sonar Mapping Signal satellite)的信號,信號被接收后會被變成地下聲納信號,通過發(fā)聲器傳入地底,在兩種探測都結束了以后,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以信號的方式被送到展示屏上,再由展示屏制造出3D圖樣。將許多臺掃描儀傳送來的信息匯總到一起就做出了地宮的具體構造圖。
終于,在沉寂了兩千多年之后,秦始皇陵地宮的內(nèi)部構造第一次以三維圖像的方式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交出考古工作的第一份答卷對于從事考古研究的人來說,一生有沒有可以錄入考古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留下一部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考古報告。所以在進入秦始皇陵研究所的第一天,我就在為拿出一份經(jīng)得起考驗的考古報告而不懈奮斗著。
而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調(diào)查和發(fā)掘,考古報告就是對田野考古發(fā)掘出來的遺跡和遺物進行全面、系統(tǒng)、準確的記錄、分析、整理和編寫的結果,是推動考古學發(fā)展的重要媒介,也是人們了解古代社會信息的準確參照。
雖然由于秦始皇陵特殊的內(nèi)部環(huán)境,我們還無法對其進行發(fā)掘研究,但是對其周邊的墓葬進行實地田野發(fā)掘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秦大胡子”的帶領和組織下,我們秦始皇陵一眾同事們,長期泡在驪山腳下,對大大小小的陪葬坑進行測量、開方、挖土、斂平面圖、分辨土色、劃分地層,用小鏟清理發(fā)掘、刷陶片、拼合、簡單地修補、整理、繪圖、拍照、文字記錄,再結合高科技設備傳輸回來的有關地宮內(nèi)部的模擬影像資料,一個秦始皇陵的內(nèi)部地宮三維圖便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再結合一些歷史文獻資料,經(jīng)過不斷地整理、匯總、編輯和校對,在秦始皇陵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我交出了考古工作的第一份答卷——《秦始皇陵考古報告》,并將這份報告于2042年刊發(fā)于《考古學報》上。一時間關于秦始皇陵的話題登上熱搜榜,人們茶余飯后對于始皇帝的猜想重新成為新的話資,而我也沾了始皇帝的光,成為考古界的一顆新星。
第五章 發(fā)掘秦始皇陵的轉機愛之深、恨之切我經(jīng)常坐在辦公桌前,透過旁邊的窗戶,遠眺對面的驪山發(fā)呆: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由東西繡嶺組成,是秦嶺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nèi)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它是女媧文化的發(fā)源地,是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發(fā)生地,秦文化的封存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集結地,也是打響西安事變第一槍的前沿陣地?傊,驪山就是一個歷史的聚焦點。
但就是這樣一座清秀的山脈卻將秦始皇陵深深禁錮于自己的身軀之下,讓我們為之奮斗的考古工作者們因為無法發(fā)掘秦陵而一籌莫展。所以我對驪山的感情真的是“愛之深、恨之切”啊!
天無絕人之路2044年,刊發(fā)在《化工學報》上一篇名為《XX氧化劑可以清除水銀毒性,減少對環(huán)境污染》的研究報告如一劑興奮劑注入了我的體內(nèi)。我興沖沖地找到“秦大胡子”探討尋求報告作者劉博士幫忙發(fā)掘秦始皇陵的可能性,“秦大胡子”也異常高興,督促我全權負責這件事情的進展。
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到了劉博士的聯(lián)系方式,當我撥通劉博士的電話的時候,激動得不禁顫抖起來。但是每一項重大科學研究要想落實到實際應用還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研發(fā)推進,所以我們的發(fā)掘工作的實施還需要從長計議。
敲定秦始皇陵發(fā)掘方案在劉博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研究所全體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歷時五年的時間,我們終于將發(fā)掘秦始皇陵的可行性報告制作完畢,并通過《考古學報》刊發(fā)了出來。捧著手里的《秦始皇陵發(fā)掘可行性報告和實施方案》書,我不禁遐想起來:巨大的挖掘工地里現(xiàn)場很多工人和十幾臺小挖掘機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陽光照在驪山山頂?shù)墓さ厣,一臺機器堵著一個通往陵墓內(nèi)部的洞口,正在把墓里的汞蒸氣抽出,在機器里與氧化劑產(chǎn)生反應,進行無毒處理。兩周后,墓里已經(jīng)沒有毒氣了,我們考古工作者興致勃勃地進入古墓,搜尋秦代竹簡、陶罐、陪葬品,還有秦始皇的棺材。
看著那個精雕的銅棺槨緩緩地被抬出墓室,看著上面古代能工巧匠的精致之作,我們不禁贊嘆不已!瞧,雕刻畫作上講述的皇家打獵的過程,以及最后大王捕捉到了兩頭野豬和一只鹿,滿載而歸的喜悅,始皇帝開懷大笑的神態(tài)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六章 決定的岔路口輿論的風口浪尖我信心滿滿地把我們花了十幾年的研究工作所得出的成果寄給了《考古學報》,滿心歡喜地想象著大眾會為能揭開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而歡欣雀躍,然而我錯了,我等來的卻是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反對。因為這項工程從來沒有人試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旦項目失敗了,既是人力、精神、財力上的巨大浪費,又會對秦始皇陵及周邊的環(huán)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是一項失敗不起的工程。
一時間大眾對于這份可行性報告的懷疑和聲討之聲如潮水一般向我涌來,不絕于耳,將我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瞬間將我發(fā)掘秦始皇陵的夢想擊得粉碎,我恨不得能躲到秦始皇陵里面去,遠離這些喧囂和謾罵,在世界的一個小角落里思考清楚自己挖掘秦始皇陵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放棄我的夢想面對這些人對我默默無聞地忙碌了十幾年的成果的否定和指責,我真是心如刀絞!哎,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無情、恐怖,有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生活在人間的地獄一樣,這地獄似乎是一個巨大的煉鋼爐,用滾燙滾燙的火水灼燒著我的身體,而這一切的磨難,就為了煉出一顆鋼鐵的心。
可是發(fā)掘秦始皇陵一直都是我、是眾多考古人的心愿啊,難道就要這么輕易放棄掉?我不甘心!于是我把自己封鎖在自己的世界里,聽著兩個不同的聲音做著激烈的交鋒:
聲音A:“難道人們質疑你的原因有錯嗎?你的確不能保證發(fā)掘項目一定會成功!萬一失敗了,你就是千古罪人!”
聲音B:“我的確不能保證100%的成功,畢竟發(fā)掘秦始皇陵已經(jīng)困擾考古界上千年了,但是只要有一分希望,我們是不是就不應該放棄?”
聲音A:“那作為考古工作者,你真正理解到考古的最核心價值是對文物的保護,而不是破壞嗎?如果發(fā)掘會對文物和環(huán)境帶來災難性破壞的話,那你和盜墓賊有何區(qū)別?你的考古動機真的不應該被質疑嗎?”
聲音B:“冤枉啊,進入考古這一行十幾年了,我何曾對考古文物動過一絲的歪腦筋?你有證據(jù)嗎?請不要血口噴人!”
聲音A:“既然你懂得考古的價值,就應該尊重文物自身的保存環(huán)境,不是只有拿到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才有價值!就像一百多年來,人類明明可以打撈泰坦尼克號的遺骸,卻一直沒有動手去打撈一樣,維持原貌也是對逝者的尊重,對文物的尊重!請不要去打擾始皇帝和千萬殉葬者的清夢了!”那種略帶輕蔑的口吻居然讓我啞口無言了!是啊,固執(zhí)己見挖掘始皇陵沒準會對文物以及陵墓本身造成嚴重傷害,誰想要去看因為一個固執(zhí)的人而被破壞的始皇陵呢?誰會想去聽一個破壞文物的考古者的辯解呢?我無從選擇!
有時,我們要懂得去放棄,去聆聽他人的意見,去改變自己,固執(zhí)己見在一些情況下不是最佳選擇,人做事不能只是盲目地直線行進去追逐夢想,有時也得多拐幾個彎為夢想的實現(xiàn)做好論證,要遵守世上萬物的多變性。
于是,在我追逐夢想的人生最大的岔路口上,我選擇了放棄。
第七章 為師育人 重回北大帶著沒能達成愿望的那份傷痛,我回到了北大考古系,去尋找我想要學習考古的那份初心。同時,我也接受了學校的邀請,成為了一名教授,面對新一代立志于學習考古的孩子們,我要教授考古究竟是什么、如何進行考古,和我從我的考古生涯中得到的教訓,但不管考古的專業(yè)知識如何升級,守護住一顆喜愛考古、保護好文物的初心才是最最重要的,希望將來這些小花也能在考古的草地上綻放出絢爛的色彩!
考古的真正意義考古不僅是挖掘,發(fā)現(xiàn)埋沒在地下的寶藏,并對這些文物進行研究,它也是保護這些蘊含著祖先精巧的工藝的文物, 有時不進行挖掘,讓文物完美無瑕地躺在一個陰暗的墓室里就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我挖到的寶藏我突然意識到了我并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巨人,而只是一個脆弱的普通人,憑著自己對考古的喜愛,用自己的那份執(zhí)著、意志,努力編織著自己的歷史,但這歷史只是整個世界歷史中的滄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是我依然會通過自己的智力與勤勞為孕育下一代人而奮斗,就像一個園丁孜孜不倦的照料著一盆盆小花。
我這一生所挖到的寶藏,不僅僅有在古代藏墓室里發(fā)掘到的文物,還有我從事考古研究幾十年所悟到的道理,而懂得去放棄,聆聽別人的想法,不要固執(zhí)己見,學會去適應社會,改變自己的行事方法是我挖到的最大寶藏。
參考文獻:
【Brian Fagan,A Little History of Archaeology【M】,Yale University Press,2018.
【2】 樊錦詩,顧春芳,我心歸處是敦煌【M】,譯林出版社,2020年。
【3】 CCTV紀錄片《考古中國 第一大陵》。
【4】 百度百科。
本文由 @一念之間97 發(fā)布于小花生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