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堅持寫日記;三、堅持寫文章。
01
看多家之言
我總覺得,教書的人自己要多看書,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zhì)。
我剛教書的時候,便聽說有個叫凱洛夫的蘇聯(lián)人,提倡“三段”、“五環(huán)”式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有很多老師說,只有符合凱洛夫“五六環(huán)節(jié)”要求的課才是好課。后來又看了贊科夫“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看了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理論;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再看了美國教育家杜威“兒童中心”的理論,布魯納的課程結(jié)構(gòu)理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再看了捷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教育家的主張和咱們中國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啟超、陶行知、葉圣陶的教育理論,才明白凱洛夫只是諸多國家中的一個國家——蘇聯(lián)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論家。
這樣想來,就明確了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上千萬中小學教師都非以凱洛夫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不可?吹枚嗔耍屠斫饬烁骷腋髋傻睦碚摱加凶约旱拈L處,同時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的責任在于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去吸收各家理論的長處。
學習理論的目的是為了發(fā)展自我的長處,一定要注意以我為主,以我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特長為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論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教學特長,發(fā)展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這樣學理論才有用途。如果為了學理論而學理論,忘記了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而學理論,泯滅了自己的風格、個性、特長而躺在某一派理論的書本上,這樣的學習就成為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學習了。
我常想,教師學理論有點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絕不會釀出蜜來,需要在成千上萬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才能釀出蜜來。教師呢,學了幾家?guī)着桑踔翈资規(guī)资衫碚撝泻侠淼牟糠,并將之應用于自己的工作實踐,應用于發(fā)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個性與特長,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率,一定能釀出甜甜的教學之蜜。
我還覺得教書,不一定只看與本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還應該看看其他學科的書籍,可能的話要盡量看一點教育以外的書籍。
這些年,盡管忙,但我仍努力堅持看《外國教育動態(tài)》《國外科技動態(tài)》《人民教育》《教育研究》《遼寧教育》《普教研究》等雜志。除了看《教育學》《心理學》《外國教育史》《中國教育思想史》等教育書籍外,也擠時間看弗洛伊德、榮格、卡耐基、尼克松、戈爾巴喬夫等人的著作,看毛澤東的著作,也看《周易》《論語》《道德經(jīng)》等!缎湔湮鞣矫謨浴芬粫屹I了一年多點,由于翻來覆去地看,已經(jīng)像一本很破舊的書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時間,從形式上看影響工作。實際上,正因為看書,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無效勞動,從而去掉它;因為看書,才學習了更科學、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看書,才使教學管理更制度化、系統(tǒng)化、科學化,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02
堅持寫日記
研究,就需要有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實踐的事實與有關數(shù)據(jù)。素材、事實、數(shù)據(jù)都需要積累,而比較好的積累辦法之一就是寫日記。
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記兩種日記。
—種是工作日記,每天做了什么工作,接待了哪些客人,開了什么會,到外地講了什么課,做了什么事,每天必記。從1978年2月20日到中學教書那天起,—直記到今天,一天也不缺。
另一種日記我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天開始寫。記敘、議論、抒情、抄寫、說明相結(jié)合。寫所思所感,寫風土人情,寫善良的學生,贊喜歡的書籍,頌感人的文章……
日記能幫我記住自己做過的事、見過的人、用過的物,記住自己的經(jīng)驗和教訓。人很奇怪,許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覺會忘了做,甚至記不起曾經(jīng)做過。寫了日記,經(jīng)常翻一翻,能使我們達到昨天曾達到的高度。至于要搞教育科研,寫文章,需總結(jié)回憶自己過去的有關情況,日記當然是最好的材料庫了。
寫日記還有利于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很少有人寫日記讓自己狹隘、自私、消極、懶惰。神經(jīng)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記中勸自己、鼓勵自己,要寬厚、要助人、要積極、要勤奮。這發(fā)自內(nèi)心的勸說和鼓勵,同來自外界的勸說和鼓勵相比,作用更大。經(jīng)常這樣勸說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靜、更清醒,更能寬厚助人、積極勤奮,更具科學頭腦。
日記文體不限,可敘述,可論述,可描寫,可抒情,亦可兩者三者兼而有之。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以我手寫我口、寫我心。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不用考慮潤色詞句,怎么高興、怎么輕松就怎么寫。
日記長短不限,有話即長,無話即短。剛開始,寫幾句話,時間長了,能力強了,便增到三五百字。不過分約束自己,便覺得寫日記是樂趣,不是負擔。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縱即逝,那就拿出筆來,將它記在左手腕上,晚間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記。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腦中常常突發(fā)奇想,閃出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倘不及時抓住,這一想法會立即逝去,時過境遷,再也不會憶起。為了超越自己,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學方法,人必須善于抓住這些靈感。
03
堅持寫文章
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論水平;寫日記,積累了素材,這都僅僅是搞科研的準備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寫文章。
教師這一職業(yè)決定了每位教師都具備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但有機會是一回事,有沒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寫文章就是抓住機會、利用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
大的遠的不說,每天的教學活動、課外活動、班級管理盡可以寫成文章,寫成調(diào)査報告、教學雜感、實驗報告等等都行,如:《談今日6節(jié)課的節(jié)奏》《數(shù)學課堂紀實》《語文課堂學生興趣分類》《45分鐘學生注意力變化》《不同性格學生自習課表現(xiàn)異同》《5分鐘記憶力比賽結(jié)果分析》《男女同學自習課自制力比較》《課間操動作到位情況與學生性格的關系》《眼保健操樂曲與學生動作協(xié)調(diào)狀況分析》《長跑過程中學生的耐力比較》……
單是一堂語文課,就可以從多側(cè)面、多角度選材寫成文章。如,學生因性別、性格、智力、體力、興趣、愛好、基礎的不同,在課堂上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理解力均有不同,這就可以分別寫出幾十篇文章。總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內(nèi)容,常常是我們自己缺少發(fā)現(xiàn)科研內(nèi)容的能力。
常有人以為,寫是輸出,輸出是有資歷、有經(jīng)驗、水平高的人做的事。青年人寫文章,常被無知的人譏笑為:吃了一把草,便想擠出兩杯奶;自身只有一杯水,卻想往外倒一桶。我總認為,寫作既是輸出,也是輸入。
因為要寫,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常就要先看別人對這個問題是怎么認識的。比如我寫《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就要先看教育理論家對這一問題是怎么談的,有哪幾派不同的觀點,還要看富有經(jīng)驗的老師和前輩是怎樣做的,我和人家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顯然這樣學習理論與經(jīng)驗,比平時隨意翻翻,吸收與消化的結(jié)果都要強得多。
寫文章又是輸入實踐經(jīng)驗的一種方式。人平時工作的計劃性、目的性往往不夠強。如果寫《談培養(yǎng)學生的效率感》這篇文章,那么這個學期就會制訂出一系列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效率感的計劃、措施。這個學期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就明確得多。實踐一個學期后,按提綱寫文章,總結(jié)本學期的得失利弊,邊寫邊明確了下個學期的措施、計劃。這樣,下個學期的實踐效果一定會好于本學期。堅持寫文章確實有助于輸入教學能力,絕不像有人認為的那樣,會將原有的教學能力也輸出了。
剛開始寫時,最好選題要小一些,這樣便于駕馭。剛開始就寫大題目,如“當今世界”“談我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等等,往往有害無益。
剛開始寫時,不要想盡善盡美、一鳴驚人,而要有不怕“一鳴煩人”的精神準備。文章寫出來了,許多人會進行批評,我們把這些批評意見中合理的成分吸收過來再寫,自己的水平也就逐漸提高了。
剛開始寫時,不可急于發(fā)表,也不能發(fā)表就寫,不能發(fā)表就不寫。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就算一輩子寫了數(shù)百篇都沒發(fā)表,但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學效率提高了,不是最大的收獲嗎?
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