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更新于2021-02-28 08:10:23
7427
閱讀
3
回復
2
收藏
今天的文章,來自一位媽媽對女兒就讀的香港國際小學的觀察和思考,信息和感受都是一手的。

香港的學校體系和大陸不太一樣,大致有表格中這幾種。公立和資助學校,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公立學校,十二年制義務教育,不收學費,按學區(qū)派位入學;直資和私立學校,類似我們的私立或者叫民辦學校,自主招生,收取學費,不參加本地升學考試;國際學校,也是自主招生,收取學費,只是要招收70%以上比例的外籍學生。


香港的國際學校并不會對接香港的升學考試,而是一般采用國際文憑組織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課程體系,也有若干國際學校采用AP(Advanced Placement)和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課程。
另外,香港的國際學?傮w來說比大陸的國際學校學費要低不少,很多年學費低于15萬人民幣,所以不是富人特權,也是很多中產(chǎn)家庭的熱門選擇。

@姍媽住在香港,女兒在一所國際小學讀二年級。當初為女兒選擇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她也是有過一番糾結的:

一開始給姍姍選擇國際學校也是出于無奈,因為上本地的好小學實在是更難,要好幾輪面試來闖關,幾千人來擠獨木橋,據(jù)說還需要報面試培訓班,上不了好小學就依賴政府抽簽派位,只能憑運氣了。
國際學校的優(yōu)勢是課業(yè)不累(限于小學階段,據(jù)朋友說初高中也是蠻累的),小朋友有很多課外時間開展個人興趣,學習方式靈活多樣,更重視培養(yǎng)思路和方法,不用統(tǒng)一標準評價兒童的發(fā)展,以鼓勵為主,不是只關注知識性的灌輸。但國際學校的缺點是全靠家長狠抓中文和數(shù)學,家長比較辛苦。

而且對比自己小時候所接受的“體制內”教育,國際學校的情況也確實有很多不同,所以姍媽一直在觀察和體會這所國際小學的教學模式。她把她的所見所思分享出來,讓我們也得以一窺國際教育的真相。感謝,@姍媽!


本文由花友@姍媽在香港發(fā)布于小花生寫作計劃,題圖為香港漢基國際學校,屬傳統(tǒng)香港名流國際學校。李嘉誠的長孫和劉鑾雄的孫女都曾在漢基就讀

我女兒姍姍在香港某國際小學讀二年級,上國際小學后一直是“快樂兒童”,學校不僅沒有教材,每天回家后也只有閱讀方面的作業(yè),一般十幾分鐘就可以做完,數(shù)學作業(yè)從沒見過影兒。

雖然孩子很開心,我心里難免有些犯嘀咕,難道就這么happy下去嗎?在學校學了啥?中文和數(shù)學就靠家長來教嗎?
最近在網(wǎng)課期間,我終于對孩子在國際小學具體學點兒啥了解的更清楚了,也引發(fā)了幾點關于中西教育的思考。

01.
為何學校沒有教材?

香港的國際學校林林總總,有美式、英式、新加坡、法式、加拿大等等類別,風格多樣,課程體系大致有A-level,IB,BC等。

在香港,不是所有的國際小學都沒有教材,姍姍上的這所小學確實沒有。當時選擇這家學校,主要是圖離家近。

這次網(wǎng)課期間,我才發(fā)現(xiàn)學校里有這么多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現(xiàn)在看來,教材并沒有那么重要。下面只是網(wǎng)課期間開放的一部分資源。

這些網(wǎng)絡資源涵蓋了地理、數(shù)學、電子圖書、科學實驗、藝術、歷史等方面,app里有大量的圖片、視頻、小實驗等各種知識,這還只是一部分資源,相信校方和老師掌握的資源會更多。

雖然沒有強制性的教材,老師會充分利用繪本、網(wǎng)絡資源、教師資源,從這些資源中選擇最精華的部分編制課件,所以每當看到姍姍拿回來的簡易課件會感覺有點兒“不正規(guī)”,全是老師自行打印或復印的。像我這種從傳統(tǒng)教育出來的媽媽,對教材有種天然的迷信,實則是思想被從小到大的“教材”培養(yǎng)模式固化了。

老師對聽說讀寫非常重視,學校圖書館和班級圖書角也提供了大量的圖書,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只有閱讀、并簡單寫一下讀書筆記。按照學校的分級閱讀、自然拼讀、寫讀書筆記等培養(yǎng)策略,小朋友的讀寫能力可以進步很快。


班級圖書角,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姍姍屬于中文強勢、語言能力上的“慢孩子”(落后于運動能力),既使這樣,經(jīng)歷大半年的正規(guī)教學也可以進步很大。

她剛上一年級時(年齡相當于內地的幼兒園大班)除了26個字母,什么單詞也不會寫,由于在家里偏重于中文閱讀,英文閱讀還處于零起步,加上香港國際幼兒園是兩年制、半天模式,所以她的英語口語水平也只是能說非常簡單的句子。

而在一年級下學期,她已經(jīng)能“寫”不少字了(雖然很多是拼錯的),能讀幾行字的圖畫書,和英語作為母語的同學溝通無障礙,此時自然拼讀還沒有學完。

學校的某個學習活動是學做故事地圖,要求改寫“三只小豬”的故事,先畫出“三只小豬”的 story map,然后寫下來改寫后的故事。


小朋友改寫三只小豬的故事(改成了三個獨角獸)

從故事文字來看,小朋友當時拼對的單詞遠遠少于拼錯的,老師卻很少糾錯,后來了解到,老師讓小朋友完全按照已經(jīng)掌握的自然拼讀規(guī)則寫單詞,能寫到什么程度就寫成什么程度。隨著自然拼讀規(guī)則掌握的越來越多、以及小朋友讀的書越來越多,他們會自己糾錯的。

可見,自然拼讀無論對于“讀”、還是對于“寫”都是非常重要的,再配以大量的閱讀,小朋友既不用背單詞,也不用拿字典查單詞,其英文能力就這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開花結果了。

02.
IB課程體系和學習模式

這所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是IB課程的小學部分PYP(Inquiry-based learning)。該課程是基于問題的學習體系,和研究性的相似,叫做探究式的學習,每年圍繞六大主題進行跨學科教學,將聽、說、讀、寫、計算等基本功融入其中。這六大主題是:

1. 我們是誰

2. 我們身處什么時空

3. 我們如何表達自己

4. 世界如何運作

5. 我們如何組織自己

6. 共享地球


這六個主題會在每年重復出現(xiàn),但每次的內容都會有所變化,深度和廣度會逐漸加深。它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順序合理,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先個人、再家、再世界。

PYP(即:IB小學部分)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活躍、有愛心的終身學習者,表現(xiàn)出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并有能力參與周圍的世界,它著重于孩子整體的發(fā)展。

老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多樣化,例如:表演、改故事、畫畫等方式,有一次我去學校看到他們根據(jù)故事書《Peter and the Wolf》搭建的游戲區(qū),這本書中有各種樂器和聲音,學生可以在這里認識不同的樂器,模仿故事的角色進行表演,老師是變著花樣來加強讀書的效果。


記得姍姍剛剛上一年級時,學習主題是 “Who we are” (我們是誰)回家后她要錄一段介紹自己的視頻,并采訪爸媽在哪些城市居住過,收集好全部信息后,第二天跟老師同學一起討論,總結自己的認識并寫下來。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對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做深層次思考很有幫助。

最近在網(wǎng)課期間,我發(fā)現(xiàn)國際小學的作業(yè)實際上并不簡單和輕松,相當一部分是很燒腦的。比如,學習寫詩歌。這個難度對大人來講,恐怕都覺得困難。那老師是如何實施教學的?

老師會錄好學習詩歌的網(wǎng)課視頻,然后讓小朋友仿寫,分三天完成作業(yè),就像他們的分級閱讀一樣,拾級而上。

第1天:記錄下你在生活中聽到的各種聲音。

第2天:把這些聲音連接成句子。

第3天:想象一個美妙的故事的開頭和結尾,聲情并茂的朗讀并錄音、同時把這個故事拍照一并上傳系統(tǒng)。

這個作業(yè)是最近網(wǎng)課作業(yè)中難度偏高的,姍姍的英文能力(在班級中處于中游)還不能獨立完成這樣的作業(yè),不得不在我的協(xié)助下完成。


正如大家熟悉的分級閱讀一樣,國際教育在每個教育模塊都劃分的很細。比如,在姍姍學校里,進行如何與他人相處這個主題學習時:

1. 老師會解釋如何辨別情緒(傷心、失望、高興、羞澀等等),并用故事書作為教材進行講解。

2. 小朋友會向家長詳細解釋caring這個詞的含義、并且告訴家長具體怎么做才是合格的caring。

我禁不住用“固定思維”模式想問題:這些還用教嗎?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學數(shù)學、物理時,才需要對一個詞匯進行定義。但他們在學習情緒管理時就開始這么學了,為了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學生還將各種表情畫下來進行表演,真是好細致。

03.
國際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孰優(yōu)孰劣?

如果問哪一種教育模式更好?大家可能會說這還用說嘛,肯定是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好。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但現(xiàn)在感覺這個問題要從整個教育模式、國際教育的本質、國情等角度進行分析,應該一分為二看。
姍姍上的英式國際小學完全照搬了英國公立小學的教學模式,所以下面我想就自己的觀察、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對國際教育的一些看法;拋磚引玉,也希望聽聽大家的觀點。

1. 英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我感覺,英美教育的本質是“公民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的部分。如果把英美教育比喻成一個金字塔,公民教育就是基座。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想做社會精英的學生,也要從金字塔的基座開始,從學做普通公民開始,這是整個社會對精英的基本要求。

為了夯實這個“公民教育”的基礎,英美國家從政府、社區(qū)、學校、家庭分工協(xié)作,采用了全民閱讀、義工服務、體育運動等模式,從小培養(yǎng)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好公民。因為教育目標是合格的“人”,所以,注重對人進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行為教育。

附:一個受過教育的公民應該是這樣的:

勤思考,擅學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面廣,能溝通

有創(chuàng)造力,靈活性,自我驅動,積極的自我形象

能獨立思考和決策

具備技能服務于社會

在追求成就中獲得滿足感,身體健康強壯

能與人合作,有原則,求同存異

自我權利意識強,家庭、社會責任感強


閱讀從幼兒階段就開始了,目標是通過閱讀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對書的感覺,社區(qū)圖書館把兒童區(qū)裝飾得像游樂場一樣,這里不僅僅有書,更和童年的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

義工服務和體育運動在英美國家的普及程度想必大家早有耳聞,家長經(jīng)常到學校做義工,可以說,沒有義工服務,學校很多活動都無法開展下去;而體育運動幾乎是英美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既鍛煉了身體協(xié)調性,又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

2. 國際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更偏文科和商科

基于英美教育的本質,所以他們更偏向于團隊合作、獨立思考、閱讀等能力的培養(yǎng),我感覺這也導致了對理工科的訓練不夠。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花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

我在香港某國際教育集團(旗下有5所高中)網(wǎng)站上看到了分析2017年畢業(yè)生選擇職業(yè)的一張圖表,雖然這只是部分學校的數(shù)據(jù),不能代表所有的國際學校,不過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從數(shù)據(jù)來看,理工類的占比只有17%(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3%),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文科、商科、醫(yī)科、藝術等。


事實上,這和我們印象中的歐美國家的現(xiàn)狀也是符合的。由于對數(shù)學的基本功訓練很少,美國學生若是脫離了計算器,連四則運算都不會,但中國學生對各種二元一次方程式可謂是“信手拈來”。

在北美高考的志愿選擇上,很多人不愿意選擇理工科專業(yè)。結果,整個社會工程師類人員缺乏,技工數(shù)量不足,導致此類工作的承擔者絕大部分需要靠移民來解決。

看到網(wǎng)上很多人問,既然普通民眾的理工訓練不夠,為什么美國的大學比我國大學的研究能力要強很多呢?

首先,這也許和不同的教育模式、對科學的投入程度有關系。
其次,也有國情的因素,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幸運的避開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本土作為戰(zhàn)場,享受了科技大發(fā)展的紅利,同時,大量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進入到美國的大學進行學習和工作,快速提升了大學的研究能力。反觀我國大學的高速發(fā)展只存在于近三十年。
再者,美國教育分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只是給大眾提供了一種基本教育,而精英階層很多會把子女送進私立學校。美國的頂尖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相比是天差地別,私立教育給每個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也就是課外“加餐”,學生們可以盡情鉆研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拓展知識的疆界。從某種角度說,英美教育多少也是一種“分層教育”。

3. 談談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點

我感覺,國際教育的缺點,很多正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點,

1) 傳統(tǒng)教育的分科更容易給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tǒng)教育是分科目教學,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教育體系是靠不同科目、不同的知識塊堆積起來的。這樣的好處是,每一科的老師,可以更專業(yè)、并在深度上進行挖掘。

國際教育中的IB課程體系(小學階段)打破了單一學科的授課模式,而是改為主題模式進行學習。這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分科不明顯,英文老師的數(shù)學水平是值得懷疑的,事實確實如此,姍姍的數(shù)學能力和內地同等年齡的小朋友相比,是遠遠落后的。而在美國的很多小學,同樣是英文老師教授數(shù)學。

2) 若小朋友擅長理工科,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更適合TA。

如果小朋友擅長理工科,將來又想在大學里繼續(xù)完成理工科的碩博士學位,國際教育并不是更利于小朋友,反而是內地的公立教育會給TA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于這一點,在小學、初高中階段尚看不出來,理工科基本功在大學高等研究中是很重要的,既使在常青藤名校理工科的博士課程中,課程中也有不少做題成分。

在科學研究領域,質疑、獨立思考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這些能力是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本功、嚴酷的科學訓練基礎上的,只是片面的強調質疑和獨立思考會不會是紙上談兵。

3) 理工科更應該在年輕時進行學習。

在大學里,學理工的學生去學商科和文科會相對容易,但是學商科和文科的學生想再拿一個理工的學位,是非常困難的。
啟發(fā)式學習模式、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在家庭教育中進行補充,而嚴格的理工科訓練想在家庭教育中補充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看現(xiàn)在的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就知道了,在媽媽們和孩子一起學英語、讀繪本的模式下,可謂牛娃輩出。只要方法得當,其英語水平甚至可以超過國際教育孩子的英語水平。

關于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模式,家長可以在平時經(jīng)常鼓勵小孩子觀察事物,讓他們對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甚至做一些課題;在閱讀過程中,和小朋友進行觀點討論、多提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是書中的角色,你會怎么做?),這些都是很好的啟發(fā)式學習方式。

所以,個人認為,孩子的初小階段,應該盡量完成基本的理工訓練,長大后想再進行這些訓練就比較困難了。

4)傳統(tǒng)教育雖然限制了孩子們的自由,從另一個角度說,盡可能地保證了效率和公平。

我國傳統(tǒng)教育盡管限制了孩子們的自由,但是課堂效率確實較高,學生們習慣于遵守紀律。

關于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2015年BBC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講的是5名中國老師在英格蘭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接管了一個由50名十四五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在4周內對這些學生們進行中式教學。


在前三周的教學中,老師們深深困擾于學生紀律。一開始學生們是隨意講話或即興來一段 Rap 音樂,慢慢都不聽課,發(fā)展到最后有半數(shù)的學生逃課,不參加晚自習。期間學校領導也來視察過,但依然無濟于事。我國人數(shù)眾多,若是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散漫,可以想象學習效率會是非常低下的。

雖然傳統(tǒng)教育的應試模式廣受詬病,但也不無實際好處。首先,它保證了效率,批量化的生產(chǎn)、大浪淘沙般的選拔,這是所有發(fā)展中國家教育體制的共同點。其次,是公平,義務教育的普及,貧困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扶持制度,讓很多貧困地區(qū)的學子有和一、二線城市學生一起參與教育和高考競爭的機會,不像英美教育那樣“分層”嚴重。

總結一下,個人看法,一個完美的教育模式是: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功訓練 + 國際教育的語言教育和啟發(fā)式思維。

這樣的學校存在嗎?最近幾年,一批兼具中西思想的開拓者已經(jīng)開始了中西合璧式的嘗試,只是這些學校的學費遠比公立學校昂貴。雖然大多數(shù)工薪階層的家庭還無法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可以進行很好的補充。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判斷,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如何利用英美教育的優(yōu)勢幫助我們自己的孩子成長,最大限度的將現(xiàn)行傳統(tǒng)教育的不利影響剔除掉,才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的。

來源:小花生網(wǎng)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3)
超級版主
勛章
發(fā)表于2020-04-03 17:39:33

這個假期,家長也學到了!
V5 發(fā)表于2021-02-09 15:10:14

講得很好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