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是一間舊房改造。
在北京,一家三口,蝸居在只有10㎡的老舊平房里。
10平米的家,睡覺是上下鋪,上廁所要去外面的公廁,洗澡也要去公共浴室,兒子寫作業(yè)要在院子里……
等到設計師一年后回訪時,驚訝發(fā)現(xiàn),他們又生二胎了。
有網(wǎng)友忍不住在彈幕里問:
這家人是瘋了嗎?這樣的條件居然還敢生二胎?
干嘛不把房子賣了?就算偏一點,也能買個兩居室!
去二三線城市買個大house住著,不香嗎?
居住條件這么普通,夫妻倆工作也不差,賣了換套房子,也是明智的。
直到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
這套10㎡小平房地處東羅圈胡同,視頻里一閃而過了一個鏡頭。這……不是?
這房子的對口學校,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小學!
(孩子的照片上寫著“史家胡同小學”)
史家胡同小學,京城最有名的牛小之一。
有多牛?
它的學科成績也許不是排名第一的,但在這里上學的孩子,眼界和視野絕對是頂配。
頂配到什么程度呢?
史家小學的校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還有國外的副總統(tǒng)參觀;四年一屆的運動會,各路奧運冠軍到場助陣
來源 知乎@趙小康
史家小學的孩子,六一會跟姚明、濮存昕一起過
講授禮儀課,會邀請到《甄嬛傳》里的溫太醫(yī);
希拉里訪華時,接機獻花的兩個孩子都來自史家小學
在這樣的牛小,孩子是怎么樣的呢?
學習,毋庸置疑。
一個孩子從史家小學升入一個也很不錯的初中后,驚訝發(fā)現(xiàn),班上的同學,英語詞匯量竟然只有3000。
而她的詞匯量,夠英語六級。
在這里,孩子需要臨摹的生字(紅色),都是語文老師自己一筆一劃寫上去。每個孩子的作業(yè)本都是這樣。
因為老師覺得,印刷體的文字,并不適合孩子手寫臨摹。
一個研究過牛小的媽媽曾經(jīng)說,這些孩子,普遍寫字都要好看些。
知乎上還有人說,他們的校服都比別人美,審美想來都不一般。
來源 知乎@ 花開彼岸天
還有不止一位校友這樣回答
「即使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的學校也非常牛,但從來不提,只會反復說自己是史家胡同小學畢業(yè)的。」
很多從這樣「牛小」畢業(yè)的人都說,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時間管理能力,學習效率高,后勁兒非常大。
而這些,也只是北京一部分孩子的縮影。
海淀娃的日常
很早之前就有一個傳說。
問:孩子4歲,英語詞匯量1500,夠嗎?
答:美國夠了,海淀不夠。
這個段子的原版答案是,「在中國肯定不夠」。
但是,只用了幾天時間,主角就從「中國」變成了「海淀」,然后瘋傳。
為什么是海淀?
因為這里是中國教育之巔。
最豪華的師資、最頂尖的教學團隊、中國最好的大學、一雙手都數(shù)不過來的985和211......這里都有。
在海淀,課本知識、奧數(shù)、英語這些都只是標配。
真實的海淀孩子,恐怕比1500個英語單詞夸張多了。
比如,他們的學習內(nèi)容,從深度到廣度,從基礎(chǔ)學業(yè)到課外特長,一個不落:
小學畢業(yè)要完成PET(PET:劍橋英語測試,詞匯量要求3500,相當于雅思4.0-5.0分);
同樣是學課外英語,海淀孩子一年兩冊,速度是朝陽孩子的兩倍;
不止文化課,數(shù)學思維、跆拳道、機器人、手工、圍棋,一樣都不落下。
還記得《三十而已》里,顧佳執(zhí)意要讓孩子學馬術(shù)嗎?
在海淀,很多父母的目標至少是清北。普通的彈琴、繪畫、唱歌、跳舞這些特長,已經(jīng)不夠了。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的
興趣班鄙視鏈,鋼琴都要排在最低端。
在樂器類里: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在運動類里:馬術(shù)>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wǎng)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有一個海淀媽媽說,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雞娃母親,她給孩子報了馬術(shù)、鋼琴、滑冰、大提琴、還有畫畫。
問她為什么覺得自己不合格,她說:
給孩子報班,通常有三個目的:1. 為了拿證書,為以后的學業(yè)鋪路;2. 給孩子陶冶情操,緩解學習壓力;3. 讓孩子培養(yǎng)一門拿得出手的特長,未來也許用得上。
而她讓孩子學的這么雜,其實是無法真的培養(yǎng)出一門特長,也拿不了證書,只是陶冶情操,所以根本談不上雞娃。
有些人說,這樣對孩子來說,壓力太大,孩子不快樂,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實際上,大多數(shù)還真不是這樣。
北京衛(wèi)視2018年紀錄片《起跑線》中,記錄了幾個海淀娃的日常。
一個7歲女孩,從2歲開始,就已經(jīng)在上鋼琴班、朗誦班、聲樂班、舞蹈班......幾年,十多個興趣班,花費超過20萬。
爸爸心疼孩子,說邏輯數(shù)學班,別再學了吧。
女孩反倒不樂意,說自己對數(shù)學很感興趣。
這樣的孩子,學得夠多了吧。
媽媽說,我們不是多的,朋友家孩子學得更多。
同樣,也是7歲的北京女孩,多米。
她同時學習滑冰、鋼琴、古箏、舞蹈、奧數(shù)、英語、素描,七個興趣愛好班。
媽媽勸多米,「太多了,你別學了!
多米卻回答,「不,我想學。」
「你不可能擋她道。」媽媽很無奈。
海淀娃,日常作息什么樣?這是一個普通7歲娃的日常作息表。這樣精準的時間安排,雷打不動。
之前有一位家長在網(wǎng)上說,看孩子太辛苦,想給剛上小學的孩子砍掉幾節(jié)課外班。
孩子卻跑去和爺爺奶奶告狀,說媽媽為了省錢,不給我上課。
不太存在什么真正的「快樂教育」,學習本身也許就是快樂。
——這就是海淀娃的日常。
海淀娃背后,站的是海淀媽
海淀教育很拼,頂配的娃背后,站著的是全國最特殊的一群家長。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謀劃布局。
比如之前朋友圈里流傳的一位海淀「雞血家長」,出產(chǎn)房不到3小時,給大娃指導英語和奧數(shù),給剛出生的二娃聽詩詞。
前段時間改政策,為了趕上按片劃分學校的最后一波,1000萬一套的學區(qū)房,賣瘋了。
中介深諳家長心理,一看父母舉棋不定,「您這邊肯為孩子付出多少?」
一句話直擊家長內(nèi)心。家長:我買!
同事孩子,剛滿一歲。
她老公說:你算算,如果我們在孩子上初中前,落一個北京戶口,需要做什么?
我同事,馬上開始算,算了一下午。
最后,結(jié)論是:
要先離婚,然后,城郊區(qū)買套房,再復婚,房子賣掉;再離婚,城里買套房;再復婚.....
他們真的太有效率了,轉(zhuǎn)天就辦了離婚手續(xù)。
從孩子不到一歲,精準算好了之后的每一步,且嚴格執(zhí)行。
發(fā)現(xiàn)北京戶口無望怎么辦?
身邊另一個媽,著急忙慌辦了天津戶口,上午離婚,下午買房,趕在孩子小升初前,把孩子轉(zhuǎn)了過去,自己不惜天天坐高鐵上下班。
他們?yōu)槭裁慈绱藞?zhí)著于雞娃?
很簡單。
這群最雞血的家長群,以985/211名校碩博為主,是全國各地來北京打拼并最終扎根的人。
他們的思想高度統(tǒng)一:相信教育,相信高考能創(chuàng)造人生的奇跡。
他們比任何地方的父母,都更了解讀書對一個人命運的改變。之前就有新聞,爺爺奶奶花上百萬給孫女補課。這錢花的,值不值?
作為60年代畢業(yè)的本科生,這對爺爺奶奶太知道知識、教育是如何改變命運的了。他們的回答當然只有一個字:值。
作為讀書的紅利擁有者,海淀媽們自然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掉隊,拼盡全力,也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
為孩子鋪平道路,用心良苦。 海淀家長,拼的是什么?
拼財力。
據(jù)家長們說,以一年300個課時左右來算,一個孩子每年在課外培訓上,至少10多萬。
花費上百萬,也不算稀罕。
這些錢花出去,一定有效果?
當然不一定。但是海淀家長對教育的投入,就四個字:豁得出去。
一個海淀爸直言不諱問妻子:你來算算,孩子教育上,要花多少錢?我往死里賺。
他們的孩子,剛滿一周歲。
之所以這么拼,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重視家庭的力量。
家長拼時間,孩子拼努力。
海淀家長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
這樣培養(yǎng)一個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個忙到炸裂的家長。
家長忙,孩子自己也不會松勁兒。
在人大附中里,甚至還流傳著聽起來非常過分的順口溜: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
而這里的隔壁,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普通孩子朝思暮想的雙一流高校。
拼環(huán)境。
那對一家三口蝸居10平米房子的父母,家里不要衣柜,只要書柜。每天就是看書,閱讀。
還認識一個海淀媽媽,和爸爸、兩個娃一起,每天雷打不動,晚上8點—9點,一個小時,邊泡腳邊讀書。
他們的二娃,今年才3歲。
武亦姝的爸爸,下午4點半下班關(guān)機,在家讀書。
家庭如此,學校如此,孩子耳濡目染,剩下的造化好壞,只是一個概論問題。
其實,說了這么多,并不代表所有的海淀孩子都理應優(yōu)秀。
在學生時代,一個人成功的主要標志就是考試成績,這是個人努力的結(jié)果;
但在培養(yǎng)孩子上,卻是父母的知識、財富、地位、性格、精力、運氣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有一句話,基本上可以說清楚海淀家長的心思:
「孩子,我寧愿欠你一個瘋狂的青春期,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期。」如果家長心生焦慮,那也大可不必。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徑,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賽道,不用羨慕別人的資源,也不必因為自身局限煩惱。
總結(jié)一句話,看最好的別人,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桑榆晚
來源:凱叔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