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套路。
美軍中士約翰·金利最后一次在阿富汗執(zhí)行任務,和新來的翻譯艾哈邁德一同搭檔。
在一次巡邏當中,他們的部隊遭到伏擊,兩人成為唯一的幸存者。
在敵人的搜尋和追擊下,艾哈邁德冒著生命危險拖著受傷的金利穿過數(shù)百英里的山地直到救援部隊到來。
回到美國本土后,金利得知艾哈邁德和其家人并沒有像承諾的那樣獲準前往美國。
不僅如此,由于曾經保護過美國軍人,艾哈邁德成為了當?shù)厮辔溲b的通緝犯。
在多次聯(lián)系官方組織無果后,金利決定獨自重回阿富汗救出艾哈邁德一家。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讀者會疑惑了:這么簡單的情節(jié),到底哪里好看了?
當然因為雙男主之間的情感實在是太好“嗑”了呀!
這里說的好“嗑”,絕不是大家看耽改電視劇的時候的對雙主角基情的那種“嗑”。
影片中的兩位男主的情感,是一種超越國界,基于人性之善的友誼。
事實上影片剛開頭的時候,兩位男主是不太對付的。
金利骨子里認為自己是一名首領,他只高傲地把艾哈邁德當成一個什么都不懂翻譯。
但艾哈邁德卻是個很剛的“倔脾氣”,并且他的一身本領讓他有倔的資本。
他們關系的第一次轉變發(fā)生在他們第一次聯(lián)手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
在小分隊走入埋伏圈之前,艾哈邁德就根據(jù)推理判斷出隊伍里有叛徒并證明了他的推測。
而金利也第一次知道了艾哈邁德之所以如此痛恨塔利班,是因為他們殺害了他的兒子。
自此之后,兩人開始互相信任。
而此后的一次生死之戰(zhàn),讓兩人成為了將命運緊緊相連的兄弟。
這一次的軍事行動,金利的小隊除了金利和艾哈邁德全軍覆沒,就連金利也重傷昏迷。
此時,面對塔利班武裝組織的徹夜搜尋,艾哈邁德利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帶著昏迷的金利,在山地之間跋涉了數(shù)百英里。
最終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等來了友軍的救援。
在影片中,艾哈邁德一開始沒有交通工具,他就用布條把金利和自己綁在一起,拖著金利向前走。
筋疲力竭的時候,他嘶吼著給自己鼓勁。
在遇到一伙塔利班搭車時,他謊稱自己是買毛毯的,而其實此時金利就躲在車后的毛毯里。
這段戲可謂是驚險十足,看得人心臟砰砰直跳。
照理來說艾哈邁德救了美軍中士的性命,大功一件,美方無論如何也該按照約定保證他們一家的安全,給他們按時批下赴美的簽證。
當然,老美怎么可能這么“人道”呢?
艾哈邁德一家被丟在了阿富汗,成了塔利班的“通緝犯”。
金利康復之后得知艾哈邁德此時仍然在阿富汗的山區(qū)東躲西藏時,內心的良知開始強烈地譴責著他。
起初金利仍然寄希望于催促官方,但官方的答復永遠是“無盡的等待”。
在越來越煩躁和緊繃的精神狀態(tài)下,艾哈邁德的臉和在阿富汗發(fā)生的一切每夜反反復復地出現(xiàn)在金利的夢境之中。
此處導演使用了一段蒙太奇來呈現(xiàn)金利的夢境。
在這段蒙太奇當中,導演采用了大量的倒置、虛化、慢放等鏡頭設計,將金利在阿富汗從中彈到得救的一切重播。
一種“跑馬燈”般的虛幻就這樣將金利拖向窒息的邊緣。
此處也是被許多國內外觀眾認為是《盟約》“點睛之筆”的精彩片段。
但即使有一眾精彩片段也無法阻止本片在國內引起巨大爭議的一大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政治立場。
很大一部分觀眾打一星是由于他們認為美軍在阿富汗的一切行動都是侵略,拍攝這一電影就是在為美軍入侵阿富汗的行為洗白。
有的觀眾也將艾哈邁德這樣的人稱為“阿奸”,就是相對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漢奸”。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影小妹認為,本片在戰(zhàn)爭片的外殼之下,處處暗含著對美國官方缺乏契約精神的諷刺。
而影片的片名《盟約》,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在影片的結尾,有這樣幾段文字:
“2021年8月30日。美國軍隊徹底撤出阿富汗,標志著20年軍事行動的結束。”
“一個月后,塔利班重新完全掌權。”
“有超300名翻譯和他們的家人因與美軍合作而遭到塔利班殺害,另外數(shù)千人還在躲藏。”
帶著這些文字,我們再來看看影片和現(xiàn)實。
美國官方承諾過給艾哈邁德及其家人赴美護照,但最終撤離后卻言而無信,將他們一家丟在阿富汗。
而影片開頭美國軍隊搜查塔利班據(jù)點時,隨意闖入平民房屋內,高傲而又充滿了暴力。
而現(xiàn)實中,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美軍撤軍時那架被阿富汗民眾沖擊的軍機?

當美軍收起起落架時,他們可曾想過那些趴在起落架上只為求生的阿富汗底層民眾?
那么這樣看起來,這部影片實際上是對美軍違反契約精神妥妥的“高級黑”啊。
來源:鳳凰網(wǎng)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