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老社區(qū)里藏著城市的記憶,在那里,轉(zhuǎn)個身就能遇見生活。
01我家住在"皇城根兒"說到“皇城”,許多人會聯(lián)想到北京。但其實在南宋時期,杭州曾是一朝都城,杭州的土地上也曾有過南宋皇城。

當時的南宋皇城就坐落如今杭州城南
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現(xiàn)在許多人把這片區(qū)域戲稱為“皇城根兒”,
饅頭山社區(qū)就在此處。
饅頭山社區(qū)隱匿在鳳凰山腳下,老房子依山而建,大多建造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都是低矮的平房。屋子間的間隙很小,站在自家陽臺上就可以看到別家的屋頂。

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底子的杭州人,以老人居多,守著幾十方的小屋,安逸地生活著。

說到“饅頭山”,許多人會疑惑“皇城腳下”怎會有如此接地氣的地名。
據(jù)說是源于一個“饅頭山破城門”的典故。傳說清咸豐末年,太平軍攻打杭州,占領此地,城內(nèi)清軍斷糧, 太平軍就做了大批饅頭置于鳳山門城墻下,趁清軍開城門抬饅頭時,沖入城中,打敗清軍。“饅頭山”這個名字便流傳了下來。
02時間都去哪兒了700多年前,這里也曾鶯歌燕舞、車水馬龍,是古臨安城最熱鬧的所在。如今,這里一斂風華,遠離喧囂,成為了杭州最具市井氣息的地方。

從190路公交車上下車,這場老社區(qū)的懷舊穿越之旅就此開啟。

不管周邊如何高速變化發(fā)展,饅頭山社區(qū)一帶似乎有一道隱形的屏障,讓這里的人和事,都停留在了慢悠悠的生活之中。

每隔一段路就會出現(xiàn)的洗衣區(qū),許多居民仍在延續(xù)著從水井中打水洗衣服的生活方式。
這些水井大多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今仍是這片轄區(qū)內(nèi)居民的重要水源之一。

老房子沒有陽臺,家門口便成了天然的晾曬場。
這里房屋間的空隙小,兩棟屋子間拉上幾根繩子,便是被子也都能晾得下了。

許多年輕人都沒見過的燒水爐,在這里還能見到,仍是許多家庭每日必備的生活用品。
停在路邊的面包車里,裝滿待售的西瓜,周圍無人看守,卻也毫不擔心。

路邊小賣部的門面是充滿古典韻味的圓形拱門,狹小的店面里商品整齊擺放,每一絲空間都被充分利用。進去看看,說不定還能淘到童年的熟悉味道。

這里幾乎每家人門口都會種些什么,辣椒、絲瓜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瓜果,即使在炎熱的氣溫之下,還是生機勃勃的樣子。生活的氣息,在這一花一果間蔓延。

03老社區(qū)里的美好與新鮮說到老社區(qū),許多人會和臟、亂、差聯(lián)想在一起。通過城市改造,這里早已不再是舊時臟亂的模樣,取而代之的白色的外墻,加寬的街道,還有記錄著社區(qū)變遷的彩色3D壁畫。


私房餐廳、甜品屋、藝術(shù)工作室……各種創(chuàng)意店鋪在社區(qū)里的鳳凰山創(chuàng)意園里生根,為老社區(qū)里注入了年輕的血液。



到了下午4、5點鐘,隨著孩子和年輕人的回歸,社區(qū)也變得熱鬧起來。放學回家的小孩,拉著鄰居家的小伙伴一起練習跳繩。沉迷棋局的老爺爺,聽不見老伴兒叫他吃飯的呼喊,繼續(xù)“大殺四方”。


外面的世界每天的都在高速變化,但這里的時光卻走得很慢很慢,仿佛還在上個世紀徘徊。如果你想慢一點,去饅頭山社區(qū)吧。

圖:沸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