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館/
一路乘車到到公園東邊最遠點,由東向西慢慢走近這個特別的建筑群。第一站則是一個扇貝形狀的展覽館。
卡拉特拉瓦從不一味講求形似,而是結構上的理解。
瓦倫西亞和其偶像高迪,都喜愛從海洋生物上汲取靈感。
不單單滿足于形似,比起自然的扇貝,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中包涵力度,你能從線條的走勢中感受到力量的流動。
建筑的結構則是房子的骨,現(xiàn)代建筑為實現(xiàn)空間和經濟效率,追求少骨剁肉,卡拉特拉瓦以骨為本則更顯珍貴。
展覽館西鄰一橋,其勝在簡潔輕盈的弧度,細長的鋼索于科學城其他龐然大物形對比。讓整體看來更加協(xié)調富有細節(jié)。
/植物園/
緊接著是藝術科學城的露天植物園。雖然比不上新加坡植物園的財大氣粗,但是特有的西式玲瓏也別有趣味。
長條狀的設計加之中軸作為主要路線,創(chuàng)造出的儀式感,非常適合于婚禮的舉辦。
纖細的結構,勾勒出一定體量的空間,與密集的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越發(fā)凸顯出構造的輕盈。
植物柔和了人造結構的硬朗,也為這片區(qū)域注入了生命力。
二層為植物園,一層為科學城交通道
植物園上層毗鄰城市主干道,下層則是科學城的游覽平面。交通組織非常豐富而有層次。
卡拉特拉瓦不允許任何讓任何承重結構淪于平庸笨重,他總是想盡辦法使其顯得美麗卻不費力。
抬頭望去讓人錯以為這是一部無盡的通天塔。
/科學館/
與植物園隔水相望的科學館像一個魚骨怪獸,長滿了尖刺,在建筑群中最具未來感。據說是以樹干與葉脈為靈感。
結構上張揚的尖刺,因為其重復出現(xiàn),削減了它的攻擊性,使其變成被人馴化的溫順巨獸。
在科技館內部,設計也同樣精良。
結構線條的變化,疏密也暗示著人流方向。
內部空間多平臺,但是卡拉特拉瓦從不向簡單垂直的樓板和立柱妥協(xié)。他精心處理每一個結構讓其具有雕塑感的同時自然融入整個構造之中。
不似南面的龜殼結構,北立面是更加輕盈的結構,空間開闊與多密層次多中部和南部形成對比。
值得一提的還有,臨時展廳的獨立入口,一個半圓可折疊門。
卡拉特拉瓦,在空間結構的可折疊性研究頗深。類似的折疊方式,在卡之前的作品中就很常見,也算是他的設計簽名了。
/天文館/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有時意象類比法明顯。但是他不滿足于純粹的模仿,其表達能推陳出新,讓這些意象成為靈感而非限制的枷鎖。

天文館“睜眼”的方式和科技館臨時展廳大門的打開方式很類似。不過,天文館常入口則非常獨特了。
索菲亞王妃藝術宮
兩座低調的車行橋隔開了歌劇院和天文臺。薄殼結構創(chuàng)造出的空氣流動感,恰好減弱了因體量,功能帶來的實感。

▲仰拍起來,更能感受巨獸帶來的壓迫感
懸挑好像巨獸的血盆大口,富有沖擊力。
其實80,90年代玻璃選材上已看得出建筑的建造年代,然而標新立異的造型與結構突破,如今整體看來還是很有啟發(fā)性。
游覽卡拉特拉瓦的建筑,其中一種趣味便是揣摩他的模仿對象了。不過你會發(fā)現(xiàn),前期作品某種生物中可能還是單一的學習對象,到后期就很難辨認了,更為融會貫通。

▲夕陽下,看上去像,游向遠方的一條小魚
后記
藝術園的獨特,于瓦倫西亞城市天際線中就可以輕易讀出。近看,也許會因細節(jié)和一些尖刺造型,而顯得難以接近。而遠遠看來,弧度實際特別柔和。
好似靜靜匍匐于河床邊的溫柔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