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食名片”,比如火鍋之于重慶、熱干面之于武漢。如果給臺州定個美食標(biāo)簽,估計能討論個三天三夜。
臺州,自在山海之中,綿延的海岸線帶來鮮甜的海貨,廣闊的沃野生長豐盈的山珍,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味,且各縣市皆有絕活。
臨海以小吃繁多著稱全國,天臺是最硬核的碳水天堂,仙居八大碗的傳說經(jīng)久不衰,三門、溫嶺、玉環(huán)各自撐起一片海鮮江湖……

@鄭喜飛

@王建國
除卻這些美食腹地,還有一座
被低估已久的江南橘鄉(xiāng)也必須擁有姓名。她就是世界最古老的柑橘產(chǎn)地之一——
黃巖。

說起黃巖的特色美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蜜橘,稍微熟悉點(diǎn)的還知道“臺州茅臺”“寧溪豆腐”。
但你不知道的是,黃巖還是東魁楊梅的發(fā)源地,一顆樹齡130年以上的野生楊梅樹被傳是東魁楊梅之祖。黃巖還擁有“臺州大水缸”長潭水庫,一湖鮮味成了臺州人密不外傳的美食后花園。

黃巖吃貨地圖@黃巖發(fā)布
位于溫黃平原和丘陵山地之間,黃巖一點(diǎn)沒浪費(fèi)天然的饋贈,身居此地的人,對于天賜的食材,要分門別類單獨(dú)作解;對于喜愛的口感,要用不同的方式發(fā)揮想象。世界那么大,來黃巖吃一吃,逛一逛吧。
01橘子味的黃巖
吃過黃巖蜜橘,其他都是將就
四月的黃巖,一定離不開橘花的味道。一朵朵潔白的橘花抓住春的尾巴,以清冽的花香宣告橘園春之綻放。

待到夏至,橘林郁郁,兩岸皆蒼綠;金秋時分,橘子豐收,碩果掛滿枝;冬日降臨,橘倉滿囤,甜蜜傳萬家�?梢哉f一年四季,黃巖都浸潤在橘香里。

@人間四月芳菲盡,黃巖橘花始盛開。
橘子,其實(shí)是市場上最常見的水果了,但提到黃巖蜜橘的時候,人們的眼里還是會閃過一道光。

@柯偉勝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柑橘產(chǎn)地之一,黃巖蜜橘
最早文獻(xiàn)記載在三國東吳時期,《臨海水土異物志》說,“雞桔,子如指頭大,味甘,永寧界中有之”。這里的永寧,即是黃巖的古稱。

@據(jù)南宋《嘉定赤城志》的記載,宋代建炎時期,黃巖蜜橘品種就已經(jīng)有乳柑、綠橘、朱 橘、榻橘、金柑、青橙、皺橙、香綿橙、朱欒、柚等10余種了(書影)
從三國開始,黃巖蜜橘走過了千載歲月,不僅歷朝歷代皆被列為朝廷貢品,也成為從古至今吃貨們心中的白月光。
@浙江美麗鄉(xiāng)村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tuán)
人們喜歡黃巖蜜橘,是從外到內(nèi)的。首先外表就比普通橘子多了一層艷麗,且肉多皮薄,幾乎連皮都可以吃。切開它,豐盈的汁水立即炸開,和瞬間在空氣中彌散著濃濃橘味,猛吸一口,那是集合了香甜、清新、和溫柔的味道。

@黃巖發(fā)布
作為黃巖的特產(chǎn),
蜜橘也深深影響著黃巖人的生活,無論是造房上梁、新娘喜果、嬰兒滿月、民間“花會”等都有黃巖蜜橘的身影。


@屠奮
在黃巖民間,還流傳著“金孔雀與蜜橘”“石大人和黃巖蜜橘”等傳說,到了節(jié)慶日,當(dāng)?shù)厝诉€會祭橘神、打橘生、做橘福、放橘燈……山川風(fēng)物,四時美景,在黃巖人的心目中,大抵都不及那一抹金黃的顏色。
02
一到寧溪知鄉(xiāng)愁
在外地難以復(fù)刻的家鄉(xiāng)味道
我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戀往往因?yàn)檫h(yuǎn)行而開始翻騰,記憶里的味道常常飄香十里,魂?duì)繅衾@。在黃巖游子的味覺記憶里,
都有一抹化不開的“寧溪味道”。

@芮建武

@董丹紅
明萬歷《黃巖縣志》載:“寧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黃巖溪,波流至此方寧,故名”。寧溪,是正兒八經(jīng)活了千年的古鎮(zhèn)。關(guān)于它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大理寺少卿王公墓銘》,至今已有1100多年。早時,對于黃巖城關(guān)人來說,去寧溪意味著去“山里頭”——這個方言詞匯,將這座千年古鎮(zhèn)蒙上了一層隱世色彩。

地處長潭水庫上游,遙望巍峨蜿蜒的峰巒,寧溪,自古便是一處攬山水之勝的地方。黃巖第一大川——永寧江上游源頭六大溪流中有四條位于寧溪境內(nèi)。
水,是萬物之源,也是寧溪好吃的秘方。
清冽的山泉做出來的
寧溪豆腐,不僅細(xì)嫩潤滑,如剝了殼的蛋,還自帶一種鮮甜味。用開水略燙,或搭配細(xì)嫩的香椿,或撒上青綠的小蔥,或加把榨菜和蝦米碎。淋上調(diào)味油,稍拌一拌就可以動筷子了。
一碗熱騰騰的“小蔥拌豆腐”端上桌時或許相貌平平,但鮮美的滋味總讓人難忘。

因水而美的不止豆腐,還有
“臺州茅臺”寧溪糟燒。寧溪金山陵白酒好喝,釀酒的水是關(guān)鍵。糧食中的淀粉糊化、糖化、發(fā)酵等都需要有足夠優(yōu)的水分才能進(jìn)行,所謂“水是酒之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非遺傳承——寧溪傳統(tǒng)糟燒釀制技藝》金煒民
酒糟的味道,是脫離了酸甜苦辣咸之外的陳年老味,有人無感,有人卻迷戀至極。但對大多黃巖人來說,遇上“糟心事”,就配上一口甘甜醇香的小酒,
以“糟”解糟才是正解。
一縷微風(fēng),穿行在寧溪的街頭巷尾之間,彈奏著麥鼓頭和火燒交織的音符。麥鼓頭,寧溪對餡餅的特有叫法。與一般餡餅不同,它最特別的地方,在于烙烤時會“揪口灌氣”,當(dāng)“氣包”把餡兒撐得圓鼓鼓的時候,麥鼓頭的儀式感才算是圓滿。
與麥鼓頭齊名稱霸街頭的小吃還有火燒,都是“未見其身先聞其香”的美食。Q彈的面皮刷上一層絲滑的油脂,裹上肥瘦相間的肉塊,再撒上些黑芝麻,放入烤爐里,烤好的火燒餅金黃酥脆,浸滿了肥肉的汁水,食欲滿滿。
市井催生的美食托起了寧溪美食的一抹亮色,寧溪農(nóng)家灶上的味道則絢爛了另一片塵空。
用古法做的牛骨頭、香滑透亮的雞頭頸、彈牙有韌性的手打切面、口感軟糯的洋芋粉糕、山粉皮等等,它們或平實(shí)或濃烈,盡管四季輪轉(zhuǎn),傳統(tǒng)的味道仍能在齒見彌新,亦如寧溪好山水,愈淳樸愈有味,愈自然愈讓人想念。
03
獨(dú)屬于黃巖的味覺密碼
舌尖上也能大有乾坤

@黃巖長潭,王月華
西部山川形勝,東部河網(wǎng)縱橫,黃巖就恰好落在這山長水闊的沃野之中,像個隱居的老師傅,身懷絕技,無論是山里長的,還是水里出的,都能孕育出屬于黃巖的獨(dú)特風(fēng)味。

@柯榮臻
黃巖人的餐桌,常常因一鍋
長潭魚頭而變得飽滿豐富,來自“臺州大水缸”長潭水庫的胖頭魚肉質(zhì)緊又不失細(xì)膩。胖頭魚的精華都在魚頭里,很多食客喜歡直接紅燒,因?yàn)槲稘夂孟嘛垺?br>

更愛白湯燉煮,把魚頭泡在浴缸似的大盆里,耐心地等魚湯慢慢呈現(xiàn)奶白色的濃稠感,光是看著就胃口大開。

注冊了產(chǎn)權(quán)保護(hù)的
特色仙人雞,在至美至鮮的黃巖人眼里也是滋補(bǔ)神器。將高山生態(tài)養(yǎng)殖土雞放在砂鍋里燉煮3、4個小時,直至骨肉離而不散,酥爛非常,輕輕一搗,肉就化開了,真正是原汁原味的鮮、香、補(bǔ)、絕、神。

只有鮮味是不夠的,
黃巖人的味蕾也為甜而癡狂。每個黃巖人都有著關(guān)于紅糖烤糖的甜蜜記憶。每到冬天,街上賣紅糖烤糖的攤子就開始多了起來,那香味隔著老遠(yuǎn)就直往鼻子里鉆。

黃巖古法制作紅糖的技藝歷史悠久,以紅糖、糯米炒米為主要原料的
紅糖烤糖色澤金黃,口感蓬松酥脆,曾入選浙江農(nóng)家特色小吃百強(qiáng)榜。一口咬下帶著絲絲熱氣的紅糖烤糖,滿鼻腔、舌尖、心脾立馬被酥甜占滿,一種由衷的歡喜撫慰人心。

粗糧細(xì)作的代表——
番薯慶糕,也是糯嘰嘰、甜膩膩的“典范”。自然的甜味融合番薯的原香,撒上一把紅桂花、白芝麻,并且點(diǎn)綴上葡萄干、枸杞子蒸熟,吃的時候軟糯Q彈,還有桂花的清香。

黃巖的甜還釋放在山泉水做出的
布袋山饅頭、夏日薄荷味的
洋菜膏、酷似冰激凌的
梅花糕、又甜又辣的
姜汁調(diào)蛋……一碗碗甜蜜融化在細(xì)膩的時光之中,讓你徜徉在愉悅的海洋里。

黃巖人對美食的好奇心,也讓他們在奇異味覺的探索上越來越有癮。在黃巖,還有一種味道不得不提——
重口味。最易嘗試的
小腸卷,被插在一根根竹簽子上,與豆腐干、油泡、鹵蛋等一起在鍋里翻滾著,周身都被鹵水染上了紅艷艷的光澤,滿滿一鍋“大雜燴”,賣相倒是十分好。

@黃巖青年
鳳凰蛋和
千里飄香湯都是相對獵奇的存在。鳳凰蛋又稱毛雞蛋或喜蛋,就是快要孵好的雞蛋。這個時候的蛋,內(nèi)里早已失卻完整的蛋形,但汁液較多,蛋白和蛋黃有獨(dú)特的嚼勁。由嫩豆腐、芥菜根、一小碗溫潤臭原湯、一個辣椒、一些韭菜組成的千里飄香湯,咸鮮香辣,一般農(nóng)家里下飯吃得多,包裹了滿滿鄉(xiāng)情,根植在黃巖老一輩人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