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5 月到 11 月,澳大利亞便迎來長達七個月的
鯨魚遷徙季。
座頭鯨、南露脊鯨、甚至虎鯨……龐大的鯨魚群從南極洲出發(fā),長途跋涉,沿海岸向北開啟遷徙之旅。
旅程中,他們一邊尋找食物,一邊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然后前往溫暖的水域繁衍后代。




難怪有人將這一遷徙活動比喻成全世界“里程最長的午餐”,可以說是非常貼切了。
由于漫長的鯨魚季,澳大利亞也被視為全球最理想的觀鯨地之一。在塔州、維州、新州、南澳州、西澳和昆州,你都有機會在鯨魚季中邂逅鯨魚的身影……


外表高冷,常讓人尋不到五官的蝠鲼
雖有“魔鬼魚”之稱
其實卻是溫柔的家伙
當它展開“隱形的翅膀”
躍出水面時
猶如 “水上風箏”
甚至可在空中短暫飛翔



在澳大利亞,“魔鬼魚”多棲息于新南威爾士州南部至昆士蘭州約克角(Cape York)海域,以及西澳寧加洛珊瑚礁(Ningaloo Reef)附近。
每當南半球的冬季來臨,他們更會大批聚集于伊利特女士島(Lady Elliot Island),甚至匯聚成浩浩蕩蕩的隊列,無比壯觀。
更壯觀的是在被稱作
“魔鬼魚之鄉(xiāng)”的伊利特女士島,最近還有潛友發(fā)現(xiàn)了稀有的
網紋鷂鲼(Ornate Eagle Ray)的身影,迄今全球只有不到五十次目擊記錄。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還有一些迫不及待的小家伙
已經開始像模像樣地
學著媽媽的樣子
吃起桉樹葉啦!
老母親式感嘆
又有一批娃要踏上社會
開始新的生命征途了
嗷~畫面真的太溫馨了!
最近,也是許多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準備好跳出媽媽的育兒袋,探索大千世界的高峰期。
剛出生的考拉和袋鼠寶寶,都小得像一顆糖豆似的。它們會在媽媽的育兒袋里呆上約半年,然后就開始嘗試性地離開媽媽的育兒袋。

相比“散養(yǎng)系育兒”的袋鼠媽媽,考拉媽媽此時就稍微辛苦點啦。
要“一把屎一把尿”地喂養(yǎng)不說,還要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后背貢獻給孩子做“游樂園”,馱著任憑它各種玩耍。


以及,誰說冬天到了,陸地上其他動物就懶懶的要冬眠了!
看塔斯馬尼亞小惡魔,在雪地里玩得多歡樂~

愛的問候
“在墨爾本附近,生活著許多野生考拉。它們每天趴在桉樹上,快樂地吃樹葉、養(yǎng)育幼崽。但最近,它們有些 “寂寞”:少了替它們拍照,為它們志愿種樹的游客。我們和考拉都期待你們早日歸來!”


嘰喳的鳥叫聲在山崖間回蕩
偶在枝頭短暫停留
不時揮動純白的羽毛
享受悠悠時光
看,濕地水面上掠過一抹斑斕色彩
那是水鳥正低空遨游
邁著纖細的雙腿
若凌波微步
閑步輕渡于荷葉間


每到北領地北端地區(qū)的旱季來臨,隨水位下降,鳥兒們邊會聚集在不斷縮小的水塘和水洞中。
此時,位于卡卡杜國家公園(Kakadu National Park)內的黃水濕地(Yellow Water)和瑪姆卡拉濕地(Mamukala Wetlands),就變成為鵲雁、羽哨鴨、錦雞、麻鳥和白鷺等鳥類的歡聚地。
漫天鳥叫,熱鬧非凡。


卡卡杜(Kakadu)是鳥類愛好者的天堂,超過 1/3 的澳大利亞鳥類棲息于此,被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定為重點鳥區(qū)。
每年9-10月,這里還會舉辦為期一周的卡卡杜觀鳥周(Kakadu Bird Week),科研專家和當?shù)卦∶駧阕哌M鳥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