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個特殊的日子,1949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日子,大家勿忘國恥,今天來帶大家走走,這座特殊的橋,被當?shù)厝朔Q為的白骨橋。
始建于北宋紹圣二年(1095),現(xiàn)橋為清代建筑,是一座小型單孔石梁平橋。1945年9月15日侵占寧波的日軍在白鶻橋畔舉行授降儀式,名不見經(jīng)傳的白鶻橋,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相傳清同治年間,江東這一帶樹林茂密、河道縱橫,常有隼科飛禽鶻出沒。這種烏多為灰褐色。一次發(fā)現(xiàn)一只白色的鶻,實屬珍稀,就同白虎、白蛇一樣,白鶻也被視為吉祥物,并且用它來命名一座小橋,這就是白鶻橋名稱的來歷了。
這個“鶻”字有兩個讀音:“鶻鳩”的“鶻”讀音“古”;而“鶻”鳥的“鶻”讀音“胡”。當時的人多不識,讀半邊字,于是就有了“白骨橋”的別名。至于這座橋的建造年代,按“同治年間”的說法,距今也有130多年了。
可是,就是這么一座連寧波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石板橋,卻在寧波歷史上有過它輝煌的一頁。
據(jù)《鄞縣通志》和《寧波市志》記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9月17日,侵占寧波的日軍投降代表、“浙東聯(lián)絡部”部長草野昌藏在江東白鶻橋簽投降書。侵踞4年5個月的日本侵略軍撤出寧波。小小白鶻橋承擔了作為侵略者可恥下場的歷史見證者。歷史不由得讓人沉思:為什么這樣莊嚴的受降儀式會選擇這樣一個僻靜城郊的小橋來舉行呢?也許跟橋名有關。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到處燒殺淫掠,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白骨累累,制造了多少白骨慘案!因此,特選擇“白骨橋”作為受降地點。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白鶻橋下的中塘河支流被填沒,于是小橋完全喪失了橋的功能,然后修了路,旁邊建起了一幢幢高樓大廈。白鶻橋像一位光榮退休的老人,坦然仰視世界的變化,而且仍然慷慨地繼續(xù)服務于行人。老人們也常常懷念這座小橋,他們說:“白鶻橋是有功之臣啊,應該給它立個碑!”——1945年日本投降簽字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