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侯青江上,有座古橋,武勝橋。
武勝橋全長33米,寬3.5米,圓拱跨水達(dá)9米,拱矢高達(dá)5.3米,始建于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十月,晉將高雅之打敗孫恩于此,故名,現(xiàn)橋為康熙辛丑年重建,為單孔陡石拱古橋,橋名為錢斌所書。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舜江之濱的余姚,該年始筑余姚城,為崛起于浙東最早的城垣。姚城周一里,高一丈,厚二丈,開五道城門,其東為通德、西龍泉、南齊政,而北有二門,武勝門和侯青門。
古余姚城南靠百里姚江,又名舜江。西江在城之西北,又分二路。一路過城西與舜江相交,另一路繞城北和城東,也與舜江相匯。城北的這一路西江稱為侯青江,為古姚城的北
護(hù)城河。
余姚古城城門既造,跨侯青江之武勝橋也同時建成,但這座1800年之前浙江最早由記載的古橋的模樣如何?史料無載。“武勝門,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十月,晉高雅之克孫恩于此,故名。”這是光緒年間《余姚縣志》的記載。兩年以后,一度攻入余姚城的孫恩被劉牢之戰(zhàn)敗而出城。次年,孫恩又攻入城內(nèi),不久又一次被逐出武勝門。為此,武勝門和武勝橋必定留下刀光劍影,痕跡斑斑。
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方國珍占據(jù)浙東時,姚城擴(kuò)建,武勝門和武勝橋在原址重建。武勝門是一座可屯兵的甕城,與城北
勝歸山相距僅1公里。此后,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嘉靖(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武勝門和城門外的武勝橋都作過重修。在明代嘉靖丙辰(1556年),浙江總督、余姚令胡宗憲經(jīng)武勝門、過武勝橋剿倭寇得勝往返,“武勝”之名名副其實。
胡宗憲(1512~1565年)字汝貞,號梅林,明代南直隸徽州府績溪人(今安徽績溪人),是明朝嘉靖時期的一位兵部尚書,也是一位抗倭名臣。嘉靖十七年,他27歲,金榜題名,考中進(jìn)士。嘉靖二十六年,受命出任余姚知縣,“潔己奉公,持法正事”,平反多起冤獄,使余姚政通人和。嘉靖三十三年,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監(jiān)察御使,自此,宗憲政治生涯轉(zhuǎn)至抗倭事業(yè)。在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先后入侵杭州、嚴(yán)州,淳安、南京等地。此時,宗憲為浙江巡撫,在嘉靖三十五年,經(jīng)過身經(jīng)百戰(zhàn),寇漸平。也許,這座橋依然銘刻著當(dāng)年抗倭軍隊勝利班師時的榮耀與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