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老洞橋,位于海曙區(qū)洞橋鎮(zhèn)洞橋村,南北橫跨南塘河。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厚墩雙孔木梁廊橋,長18米,寬7米,現(xiàn)為區(qū)文保點!
“四明碧水潺潺東流,五嶺青山巍巍西迤。”源于四明山的南塘河,上承皎溪、桓溪、龍王溪和樟溪,在鄞江鎮(zhèn)洪水灣分成兩支。一支流經(jīng)
它山堰注入鄞江,過
百梁橋、元貞橋入奉化江;另一支流經(jīng)光溪橋、洞橋、櫟社、石碶、段塘以后,從南水關入寧波城內(nèi),全長24.5公里。
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鄞江鎮(zhèn)為古鄮縣縣治。但當時南塘河上沒有橋梁,因此明州城通往浙南的陸上交通需借助渡船來往。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塘河上建起一座雙孔木梁廊橋———洞橋。南塘河當時是鄞西行洪、排澇、灌田、航運及城區(qū)供水的主道,洞橋也由此成為聯(lián)接浙東南北的陸上通途。“溉禾稼,通舟楫,農(nóng)作旅行悉賴以安。”因洞橋始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故
村民們稱為老洞橋,F(xiàn)今洞橋所在村、鎮(zhèn)均以橋為名,其重要性從中可見一斑。
洞橋是浙東幸存的一座厚墩雙孔木梁廊橋,其橋墩由條石砌就,特別碩大,厚3米,寬7米,迎水的一方做成分水尖,減輕了洪水季節(jié)急流的沖擊力。遙遙望去,橋墩猶如中流砥柱,巍然如山,充分發(fā)揮了厚墩的作用。
厚墩:(指橋墩平面寬在2米以上者。厚墩是古時中國北方建造拱橋常用的方法,用巨大的石塊砌筑,十分堅固,以對抗洪水)
洞橋的橋面,由直徑約33厘米的30根柏木為梁,上鋪地板,豎立64根木柱,建9間廊屋。廊屋中間為通道,西為商店,東置木凳,供行人坐歇。建橋匠師又在橋南北二堍各建四柱的硬山頂涼亭,作為與橋面廊屋的聯(lián)合體,使洞橋的整體建筑構造富有變化。由于橋上廊屋設小過梁,卷蓬頂青瓦磚皮石灰拼縫,即使風驟雨狂,廊屋也不會滲漏。遠看洞橋猶如一座樓臺,因此橋上有楹聯(lián)曰:舟楫頻搖波底月,樓臺倒影水中天。
昔日興盛依稀追尋
跟百梁橋一樣,洞橋在昔日也曾是商貿(mào)和人文薈萃之地。據(jù)記載,以前橋旁有建于唐代的天王寺和興教寺,有建于宋代的天興寺和建于明清的回龍庵,甬上名流望族中的樓氏、趙氏、朱氏等近千戶聚居于此。清代初年的史學家全祖望曾寫道:“溪上盛時,碧瓦朱甍,聳鱗比,望之如
神仙居。鳴呼盛矣!”至今橋邊留下的百米船埠,數(shù)十纜繩孔還歷歷在目。據(jù)說當年橋下二洞往返于甬城的航船每天多達40余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淘诙礃驑蛲ど系膶β(lián)“鞏固輿梁廣通過客,蒼茫煙水頻泛來船”,是當年繁華景象的生動寫照。
時至今日,由于現(xiàn)代經(jīng)濟和交通的發(fā)展,垂垂老矣的洞橋也漸受冷落。但曾為浙東古代文明做過貢獻的老洞橋,已由當?shù)卣痛迦讼ば暮亲o,留作浙東悠久歷史文明的見證。2006年,洞橋作了全面修繕,保持了當年古樸結實的風貌。老洞橋東邊也新建了一座新洞橋,分擔了大部分的交通壓力。
榮耀滄桑歸于淡然
洞橋所在的洞橋村歷史悠久。1977年冬,有人曾在南塘河中挖出石斧、印文陶罐等物,其中3把石斧,經(jīng)文物部門考證,系新石器時代文物,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據(jù)了解,洞橋村曾有二橋二寺二堰二廟二庵等十大古跡,由于水土改造和歷史變遷,如今僅存二橋一寺(惠明橋、洞橋和天王寺)。洞橋村不僅古跡眾多,而且名人輩出。南宋時期的樓鑰,官至吏部尚書,告老還鄉(xiāng)后,讀書授徒,韜光晦跡;近人樓敬淼是該村最早一位赴滬經(jīng)商者,曾在上海創(chuàng)建“新中國棉花公司”,在滬商界頗有聲望。
也許正是這樣悠久的歷史底蘊,沉淀了村民們沉靜的氣質。當?shù)卮迕竦姆课荽蠖嘁篮佣,首尾相連綿延近1公里。居民的生活悠然閑適,和門前流水一樣來去從容。老人們在河邊安逸地閑話家常,身影在水中不住晃動。夕陽中,金色的陽光與碧綠的河水襯托著紅色的橋欄分外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