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從小學習書法的原因,對篆刻也有所了解,特別對一種叫做“封門青”的玉石極為著迷。它色淡青,如春天萌發(fā)的嫩葉,有的偏黃、白。質結細膩,微透。拿來篆刻印章,最宜走刀,盡得筆意,為難得之珍品。此石極純,了無雜質,故曰“清”。而這大名鼎鼎的“封門青”就產自青田縣山口鎮(zhèn)封門礦區(qū)。千絲巖風景區(qū)就是為了宣傳當地的篆刻文化和石文化在封門礦區(qū)邊上特意建造的。這是我不得不去千絲巖看一看的一大原因。另外,正巧周末閑來無事,去那里逛逛也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早上從麗水出發(fā),乘坐高鐵至青田,票價18.5元/人,大概二十分鐘就到了青田站。青田動車站,就在青田縣城里,一出車站就是華僑廣場。往華僑廣場右手邊走到晨光大廈公交站,坐6路(青田-山口)的城鄉(xiāng)公交至千絲巖景區(qū),票價3元,但要用現金,景區(qū)的票價是20元,如果是學生的話打折只要10元。路程大概20多分鐘就到了,下車后可以看見一塊景區(qū)的石碑——千絲巖景區(qū)。
千絲巖是中國首個以石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公園以自然石、圖騰柱、石印等形式表現3000年的印石文化。千絲巖景區(qū)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等景觀其中千絲瀑是其最主要的景觀,因此景區(qū)得名千絲巖。
一直往巷子里走,路兩邊是當地的農家。此時算是深秋,農家門前晾曬著各種干菜,在古時人們對于蔬菜的儲藏技術除了腌制,也只有這種方法才能讓這些蔬菜長期保存了。而這似乎已經成了人們的一種飲食習慣,每每到了這個時候還是要曬制一些,免得嘴饞。走過這些干菜邊上,有種特殊的兒時記憶涌上腦海,并且在嘴里開始分泌唾液。是的,我是一個極愛吃菜干的人,此時突然特別懷念小時候奶奶曬制的菜干。先將菜曬至微干,然后放到甑里悶,然后再曬,如此反復多次,菜干的顏色越來越深,味道也越來越香濃醇厚。小時候零嘴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在奶奶曬制菜干時,抓一把剛被日頭曬的溫熱的菜干放到嘴里,費勁的咀嚼著,這便已經是那時的我最大的滿足和樂趣了。
再往巷子里走,兩邊農戶家里不時傳來玉石打磨和雕鑿的聲音,真可謂是篆刻底蘊極其深厚的地方了。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景區(qū),景區(qū)一進門遠遠便看到了“印園”二字。這里可以說漫山遍野都是碑文篆刻,這一筆一劃將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發(fā)揮到淋漓精致。有首歌便將這些一筆一劃唱的極有韻味:
一彈戲牡丹
一揮萬重山
一橫長城長
一豎字鏗鏘
一劃蝶成雙
一撇鵲橋上
一勾游江南
一點茉莉香
好似這些書法家們,要極力用這些字來告訴大家這里的與眾不同,好像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的精神與這里融為一體,也只有這樣才是表達他們對篆刻的喜愛。所以,花叢里、大樹下、池水邊沒有一處是沒有這些痕跡的。對于愛好書法的我來說,這些字跡絕對我是學習書法的好機會,在這些印記里穿梭著,用手描摹著,簡直妙不可言。
池里的紅魚兒也似乎通了靈心,在水里穿梭著,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走位,頗有一種大自然在展示它自己行云流水般書法功力的味道。
路邊的用水泥或者木材制作的小水桶里盛滿了水,似乎等著哪位書法大家書寫完畢,好方便其清洗筆墨的樣子。
景區(qū)里的石橋也是特別多,在山水間、在溪澗上、在樹林下。這不經讓我想起佛祖弟子阿難的故事。
阿難對佛祖說:我喜歡上了一個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愿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阿難的這種喜歡被多少女子所感嘆和感動啊!一個人到底是有多喜歡一個人。才能這樣一見鐘情便傾心一世,便這樣不問回報的付出與等待。有時候真的好想問這世間是否也真有阿難這樣的人,為那自己喜歡的女子舍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如果真有,為何這世間會有這么多人,受情傷之苦?
走過一座座石橋,跨過一塊塊石板,來到了一座亭子下,這里極其附庸風雅,小水渠彎彎曲曲,從這頭匯入,又從那頭流出。著名的《蘭亭集序》中就有對這流觴曲水的描寫:“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這樣風雅的地方有這其實也不足為奇。
這樣風雅的地方,自然是會有各色的亭子作為山間的點綴的。這里的亭子多為六角,屋檐向上高高翹起,彩繪屋檐,紅漆柱子,琉璃瓦,遠遠看去既秀氣唯美有光彩奪目。人們也常在亭子里發(fā)生有趣的故事。前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有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古人吟詩作對常寄情與山水之間,就比如這景區(qū)的瀑布,不同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那樣的氣勢磅礴。而更像皎然在《詠小瀑布》中所描寫的那樣“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細脈亂穿沙,叢聲咽危石。”深秋的的雨水總是少的,水量少,導致這里的瀑布像是一根根絲線掛在山間,細細的流淌著,很是秀氣。
深秋,山間的荻花開的淅淅瀝瀝,可能是沒有溪灘上肥沃泥土的滋養(yǎng),這里的荻花像是一幅沒有發(fā)育完全的樣子,但這依舊不能阻擋荻花的美。荻花是秋天的代表“一枕荻花秋滋味,無寐,數星寒”,“颼颼冷風荻花秋”。秋風里搖曳的荻花,像是山間舞動的精靈,揮動著他們的白頭,迎接著秋。
話說回來,小小荻花,其實還可以綁扎在一起在做成掃把,這是一次逛鄉(xiāng)間集市的時候偶然發(fā)現的,真的是極妙的操作了。
這里富有詩意,這里傳承著石文化,這里更有青山綠水、山路漫漫。沿著后山的小道,穿梭在樹林里,亞熱帶的山林,即使是深秋也依舊有著飽滿的綠意,這里的樹木全年幾乎不休息,滿是朝氣。路邊的蕨類植物,也是茂盛的很,依舊努力書寫著2018年最后的生命力。就這樣在這山間走著偶爾遇到一休憩的小亭子,休息片刻,聽聽山林的鳥音,在繼續(xù)前行。這樣的漫步,走在曲折蜿蜒的山間小路,呼吸著清香撲鼻的清新空氣,有“趁暖行山徑,尋幽過野亭”之感,覺得生活竟然也可以過得如此詩意如此美好。
旅游小貼士:1.山路崎嶇濕滑,要穿舒適的鞋子。2、手機蓄電必備充電寶。3、水和食物,可以邊吃邊玩。4、帶一定的零錢。5、提前查看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