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馬上又要來了,這個節(jié)日當(dāng)然少不了粽子這一主角。中美安迪影視在回顧《舌尖上的中國》時,發(fā)現(xiàn)在第一季就把粽子當(dāng)成是一種美味,讓人看了直喊餓。我國地大物博、南北各異做法不同,味道也是不盡相同,吃貨們準(zhǔn)備好了嗎?看了可不要流出口水哦···
【安迪樊海南派】:海南名粽在定安
海南地區(qū)的定安粽子外觀上呈方錐形,米為精白純正的糯米,餡料多為切方塊的豬腳、新鮮的瘦帶肥肉、咸蛋黃、蝦仁、火腿叉燒、紅燒雞翅,配以美酒、蝦米、精鹽、醬油、姜汁、蒜茸、五香粉、冬菇、枸子、胡椒粉、桔汁、味精攪拌腌制,做出來的粽子軟綿、濃香、味透、餡多,食而不膩,回味無窮。
【安迪樊廣東派】:咸甜皆宜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廣東粽子品種較多,咸肉粽是廣東最常見的粽子,呈三角形,多以脫皮綠豆、肥豬肉為餡,糯米為主料,是用粽葉和水草包扎而成。咸肉粽的餡料豐富,有咸蛋黃、香菇、肥豬肉、雞肉、瑤柱等等。
【安迪樊廣西派】:碩大的“枕頭粽”
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逢年過節(jié)都包枕頭粽,而且個頭比其他地方的大,令外地人驚訝不已。有小豬崽般大小,可供一家人食用好幾天。枕頭粽,長大肥碩,兩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頭。其品種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棗栗粽、豆沙粽等。
【安迪樊閩南派】:功夫在煮
閩南粽子主要用“煮”,閩南煮粽子一定要水開后才下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水重新開過,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在煮粽子過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熱撈出。
【安迪樊汨羅派】:心思都在粽葉
汨羅粽子所有步驟都由手工完成,山里采的粽葉,自家種的糯米,自家熏的臘肉,最后再自己動手將它們變成一個個三角或四方的粽子。
【安迪樊江南派】:名粽繁多
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復(fù)雜,尤其是餡,變化多樣,因此也產(chǎn)生了眾多名粽。江南地區(qū)的名粽有杭州地區(qū)的塘棲粽、蘇州的四角菱形粽、湖州的枕頭粽、嘉興粽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當(dāng)屬嘉興粽。
【安迪樊上海派】:松軟味濃
上海粽子比較松軟、味道濃烈,品種很多,材料自然也豐富。除糯米外,鮮肉、栗子、香菇、蛋黃、烤鴨、米仁、赤豆等都市比較常見的材料。上海粽子都形成品牌,各有特色,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來。
【安迪樊陜西派】:歷史悠久
陜西地區(qū)最為傳統(tǒng)和流行的是蜂蜜涼粽子。蜂蜜涼粽子與別的粽子不同,既不包餡,也不包粽葉,全用糯米制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是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而成,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diǎn)。
【安迪樊豫西派】:特殊的粽子
槲墜是豫西的特色風(fēng)味小吃之一,槲葉有種特殊的清香味,用其制作的槲墜剛出鍋時清香撲鼻,令人饞涎欲滴,剝開后咬上一口軟甜香糯,清香漫入肺腑,食者如入仙境。更令人叫絕的是槲葉又是一種天然防腐劑,煮熟的槲墜只要浸沒在煮時的原液中,可一月左右不變質(zhì)。用槲葉包小米或黍子、小豆、紅豆、西豌豆(豆角籽),家境好一點(diǎn)的還要加上板栗和大棗;通過八道工序,在洗、搓、包、煮、蒸、捂加工下,兩天后端午節(jié)早晨才能吃到這清香的、甜絲絲的、粘粘的、美味的槲包。
【安迪樊北京派】:北方粽子的代表
老北京粽子做為北方粽子的代表有其獨(dú)特的特點(diǎn),首先北京粽子個頭大,吃著過癮。其次北京粽子多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從各個角度看上去賞心悅目。老北京人包粽子,一般包大黃米粽子,黏韌而清香。后來大多以糯米粽子為主了。北京粽子多以紅棗做餡,煮熟之后可以趁熱或是晾涼了沾糖吃,對北京人而言是別具風(fēng)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