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詩書之舟,揚夢想之帆
閑林中學(xué)高一二班---楊子煊
詩書是民族的靈魂。自唐朝時期,中國就被稱為詩的國度。那個時期,不論是誰,都可以寫詩,都可以成為詩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是詩人。讀書更像是旅行,穿梭于江河湖海之間,看世間美景,而讀詩更像是心靈之旅,俯仰于宇宙之間,嘆星辰變化。
或許有人認為詩人都是成功人士。像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或是李白的“問君此去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瀟灑隨性。但只有小部分人的生活是真正瀟灑隨性的,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都是在困苦憂懼當中的。蘇軾的代表作是水調(diào)歌頭,但是你是否知道這首詞背后的故事?那年進士及第的蘇軾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變故——烏臺詩案。蘇軾一個人在那陰冷潮濕的監(jiān)獄里,陪伴他的只有那一輪明月,被貶到黃州以后,蘇軾變了,變得沉默寡言,甚至白天都不出去,晚上一個人悄悄出去。“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憂愁,孤寂,害怕是蘇軾當時最真實的心靈寫照。但后來又有一人與蘇軾作伴,他也犯了和蘇軾一樣的錯誤,因直言不諱被貶來黃州。“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安慰的不只是張懷民,還有三年前那個來黃州失魂落魄的自己。又是一年中秋,我們可以想到喝醉了酒的蘇軾是一個人登上了高樓,迎著冷風(fēng)將這些年的不憤傾瀉而出。在高樓上大喊,我要乘風(fēng)飛翔,于是就有了“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又想到了許多年未見的弟弟,發(fā)出了心中最真摯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一生命途多舛,但正是這些苦難。造就了蘇軾,造就了偉大的詩人,就像泰戈爾說的那樣,“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遠在戰(zhàn)國時期,人民流離失所,但有一群人卻有同一個夢想名為“天下大同”。“大道之行,,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yǎng)。”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歷史上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下。有歐陽修的“人知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與民同樂,有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這些仁人志士都為了這個理想在奮斗著,都為了人們的幸福生活在奮斗著,而這些詩篇滋養(yǎng)著我們的靈魂,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有時詩書無聲的,是秀麗天下的桂林山水,是雄冠五岳的巍峨泰山,是莊嚴無比的天安門,是大漠黃沙中的隱姓埋名。一大批科學(xué)家在大漠黃沙之中,在祖國最艱苦的地方隱姓埋名,為國鑄劍。國家國家,先國而,后有家。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國家是無比重要的存在。就像錢學(xué)森院士沖破從中困難回到祖國,就是為了讓中國不受欺負。戈壁上的一聲巨響,開出了大漠之花。“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是邊防戰(zhàn)士陳祥榮對祖國的承諾。而“強國有我,請黨放心,”是新時代青年對祖國作出的錚錚誓言。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歌是人民深處最最真摯的思想感情。當我們失意時,會說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當我們分別是會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我們喝酒時會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當我們壯志凌云時,會說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詩書蘊藏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智慧四海之內(nèi)合同一家的和平發(fā)展,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人民至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寬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勵精圖治和寬厚包容。人的一生不能停止讀書,就像魚不能離開水一樣。故木受繩則直,今就立則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什么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詩書就是與世界會談,同萬物對話,讓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人生的路上譜寫詩篇,乘詩書之舟,揚夢想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