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10到10:20,記者守在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大門口
短短10分鐘,進進出出接送孩子的爺爺奶奶就有56位
上培訓(xùn)班,老人孩子都在殊死搏斗
每天6點半起床,給孩子做好早飯,7:10帶孩子擠公交車去興趣班;中午回家吃飯,飯后頂著一天最熱的太陽,又趕公交車去下一個培訓(xùn)班……62歲的鄭奶奶,在史上最熱的杭州,每天重復(fù)著這樣的生活。
高溫把杭州變成了烤箱,烤得人不敢往室外走。但暑假各類補習(xí)班依然人滿為患,父母上班,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家里老人挑起了接送重?fù)?dān),街頭烈日下,現(xiàn)在最常見的就是老人帶著孩子,走在通往各個補習(xí)班的路上。
昨天我們守在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大門口數(shù)人頭,上午10:10到10:20,短短10分鐘,進進出出接送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有56位。
高溫下,有一群爺爺奶奶
送孩子,等孩子,接孩子
上午9點半,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培訓(xùn)最熱門的地方,臺階和走廊上已坐滿手搖蒲扇、紙片或帽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抹著汗,拉著家常,近在咫尺的西湖沒有送來一絲涼意。
有孩子下課,老人趕緊起身,給孩子戴帽子穿防曬衣,急匆匆回家或者趕往下個培訓(xùn)班。還沒下課的,就起身,趴在窗戶外,看自家孩子有沒有在認(rèn)真聽講。有時看到孩子在做小動作,急得拍著蒲扇,和旁邊的人說:“這小子,又在咬手指了,不衛(wèi)生呀,好不好進去說說他的……”
我們和老人聊天,看見他們翻出自己鼓鼓囊囊的包,里邊裝著水杯、水果、面包、餅干……孩子下課休息時,遞水,送葡萄、送蘋果,送酸奶,百忙中還要給孩子扇扇子,順便告誡一下,“好好上課,不要趴在桌上……”。
黃奶奶即將上三年級的外孫,就在這里上興趣班。昨天上午有2節(jié)課:8點到9點半,學(xué)硬筆書法;10點到11點半,學(xué)電子琴,每周三次循環(huán)。周二和周四,學(xué)象棋,學(xué)游泳;周六,補習(xí)英語。
讓黃奶奶慶幸的是,家離少年宮不遠(yuǎn),坐公交車兩站就到,只是這樣的毒日下,等公交車,也是一種煎熬。
黃奶奶說:“我們也不想要他學(xué)得多少厲害,暑假小孩子在家么,只能看看電視,沒什么長進,出來上上課,多少還能學(xué)點東西。”
她回頭看看正在教室里上課的外孫,“我們累點,又不要緊的。”
爺爺們說:
能不能給個家長休息室
炎熱的暑假,哪里有樹蔭,哪里就有等孩子的老人。這時,能在教學(xué)樓里占據(jù)一席之地的家長,算是幸運兒了。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交誼廳外,臺階上坐滿了老人,雖然頭頂有樹蔭,但大家手中扇子依然要搖個不停。
67歲的王爺爺,昨天早上送即將三年級的孫子上課。
把孩子送進教室后,他就在臺階上找了個位置,拿出報紙慢慢看起來。王爺爺負(fù)擔(dān)也不輕,孫子報的是綜合課程,語文和數(shù)學(xué),每周三次,周末還要送去補習(xí)英語。
“你看看旁邊,都是等小孩下課的人,其實也沒有辛苦不辛苦的,習(xí)慣了。孩子爸媽要上班,沒空,那么我就來了。”
王爺爺提了一個建議,“現(xiàn)在的天實在太熱了,你們記者能不能跟少年宮反映反映,給我們建一個家長休息室。”他說,這樣老人不用在室外隨地亂坐,少年宮整體環(huán)境也好看,還照顧了老人身體。
很多人都附和王爺爺?shù)慕ㄗh,單阿姨孫女在少年宮上口才班和舞蹈班,一個是上午9點到10:10,一個是下午4:10到6:10,她也覺得需要一個休息室。“給我們建一個老人休息站,我們在里面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夏天太熱了,多給幾個電風(fēng)扇。老人家每天接送小孩子不容易啊。”
單阿姨孫女下課了,她幫孫女整理好防曬衣,抬頭看看太陽,牽著孩子的手準(zhǔn)備回家,下午再來。
“有些家里住得遠(yuǎn)的,上午下午都有課,來來回回浪費很多時間,老人全部坐在外面臺階上,看著也心酸的。”單阿姨臨走前,看到臺階上還坐著等孩子的家長,嘆了一口氣說。
作家麥家說:
老人孩子這是在“殊死搏斗”
作家麥家,在微博上把老人和孩子烈日下為培訓(xùn)班奔波,形容為“殊死搏斗”。
“暑假各種培訓(xùn)班大行其道。剛聽說友人為12歲孩子報了5個班,爺爺每天騎電瓶車帶盒飯頂酷暑早出晚歸。杭州天天高溫,我想可別把老爺子累病了。我又想,這種‘殊死搏斗’有必要嗎?”
麥家覺得,“孩子能吃下這等苦頭,我看即使種地掃大街也能立人。中國夢不是靠高分和名校實現(xiàn)的!去羅馬的路千萬條,走獨木橋擠死人!”
網(wǎng)友的回應(yīng),有同情孩子和老人的,“孩子不想去,好多都是父母著急,唯恐孩子學(xué)少了。父母沒時間接送,就落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孩子戰(zhàn)酷暑,全家也跟著備受炎熱折磨。”
而更多的網(wǎng)友卻覺得無奈,“記得你(麥家)在一篇文章中說過,堅持就是‘勤’和‘忍’。爺爺和孩子們,正在忍著苦暑的煎熬,勤奮地邁近唯一通往羅馬的路,因為我們只是普通人。”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