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青少年人,可以簡單到“順從他”。然后,他便忘掉了禮儀,忘掉了姓氏。
奶奶今年67歲,孫子13歲。上初一了,學(xué)習(xí)也不錯,深得老師和奶奶喜愛,便有恃無恐了。
那天,奶奶剛剛買菜回來,一臉疲憊。孫子剛剛起床,一臉惺忪。奶奶問:想吃什么早餐?他思考了會,說吃鹵粉。奶奶氣踹噓噓地說走累了,塞錢讓他買。孫子不樂意,說:“你去買。”一向心疼孫子的奶奶,盡管很累還是得提著疲憊的身軀買鹵粉。
有一次,家里網(wǎng)購了新品種的蘋果。孫子迫不及待的打開來嘗鮮。奶奶見孫子在削蘋果,說:“給我分點,讓我嘗嘗。”孫子說:“這是我削的,你要吃再拿個削。”奶奶聽這番話,生氣地說:“從你出生四個月我就帶你,現(xiàn)在這么大了。就算是外人,你也得分點吧,更何況是你奶奶。”孫子看奶奶生氣了,仍然不為所動。
最近,因為疫情,孩子學(xué)習(xí)都是網(wǎng)上教學(xué)。早上,家長把手機(jī)給他,吩咐上完課就把手機(jī)送過來。孫子上完課后,把手機(jī)扔給奶奶,說:“奶奶,送給我爸媽。”,奶奶說:“我要做午飯,你去送。”孫子根本沒聽見她說的下文,已經(jīng)在電腦前玩起了游戲。
我們總以為孩子聽話,乖?赡莻自私的少年,像誰?為了謀生活,我們甩手扔給長輩。十年后,長輩也會還我們一個“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