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濃度,決定愛的溫度。
........................................
太硬核了!

河南洛陽一公園,一家三口一起鍛煉的視頻走紅了。
10歲的兒子一放學,爸爸媽媽就帶他在公園里跑步鍛煉。一家三口穿著親子運動服,兒子跑在前面,媽媽在中間,爸爸跟在最后。大長腿邁開,一家人整整齊齊地跑成一條直線,姿勢標準又帥氣,組成了這條路上最美的風景。
接受采訪時,爸爸謙虛地表示,也沒啥特別的,就是他和妻子每天都堅持陪孩子跑5公里而已。
談到原因,爸爸只簡短地說了一句:在跑步中陪伴。
一起流汗,一起克服困難,全家人互相陪伴,相互鼓勵,這就是傳說中的高質量陪伴吧!
可堅持+陪伴,說起來簡單,可背后的用心和付出真的值得細細探究。
為什么孩子需要陪伴?
因為只有在父母用心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才能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一、孩子天然渴望父母陪伴
孩子究竟多渴望父母陪伴?
前一陣,杭州男孩小杰離家出走了,過了整整一夜才終于被找到,可他卻怎么也不肯和爸爸說一句話。

警察叔叔問起來原因,小杰才委屈地說:“太氣人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原來,小杰爸爸一回到家就是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每次讓爸爸陪自己,可他不是說忙,就是沒空。
當三口之家,只剩下游戲的喧鬧聲和冰冷的墻壁,那個攢夠了失望的孩子,選擇了落寞離開。
這兩天,黑龍江一對父子火了。
因為兒子特別喜歡玩電玩城的打地鼠游戲,爸爸靈機一動,直接拿出了家里一張床單,和妻子一起剪了幾個大洞,鋪在圍欄上面,就地改裝成了一個大型真人打地鼠游戲。

男孩一頭鉆進去,小腦袋興奮地在幾個洞之間來回撲騰,爸爸呢,比兒子還開心,拿著玩具胡蘿卜當錘子,左右追著打,媽媽在旁邊錄像,一直強忍著笑出聲來。
爸爸開玩笑說,好玩是好玩,就是有點費床單。一家三口笑得嘻嘻哈哈,快樂都溢出了屏幕。
有人說,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肯定錯不了。的確,好的陪伴,是溫暖的,新奇的,更是可以給孩子傳遞情感的。
密歇根大學有一項調查,就科學地揭示了陪孩子的神奇之處。
原來,對行為得體、考試成績名列前茅,這兩件事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作業(yè)的數(shù)量,也不是家長督促學習的程度,竟然是家庭聚餐的頻率和時長。
意外嗎?可也在情理之中。
孩子的良好品質和能力,都是在一家人相互溝通,彼此信任的氣氛中建立起來的。
堅持用心陪伴,對孩子的影響實在太大太大了。

孩子能有什么壞心思呢?
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能和他一起玩的爸爸,一起開懷大笑的媽媽,還有一個有說有笑,溫暖的家而已。
二、孩子想要的陪伴≠陪著
“這是我爸爸陪我玩的第1分鐘。”
“這是我爸爸陪我玩的第10分鐘。”
“這是我爸爸陪我玩的第30分鐘。”
看過這樣一個短視頻,小女孩在視頻中對著鏡頭展示爸爸陪她玩的狀態(tài)。
在第一分鐘,爸爸還在笑著陪她玩積木,可10分鐘以后,鏡頭里的爸爸又忍不住拿起了手機,30分鐘之后,爸爸干脆變成了拿手機的“雕像”,無論她怎么叫也不回應了。
小女孩捧著著爸爸的臉,認真地說,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陪伴≠陪著。
這個道理,天然敏感的孩子,比誰都清楚。
對孩子來說,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比不陪好不了多少。
一個TED演講也印證了這個理念。7歲小女孩莫莉走上舞臺,用一個1歲孩子和爸爸之間的互動,最直觀地對比了父母陪伴的態(tài)度,對孩子產生的不同影響。
當爸爸全身心陪伴孩子,陪他一起做游戲,一起大笑的時候,孩子的眼睛里全是星星,一臉幸福;
當爸爸眼睛不再看孩子,扭頭做自己的事情,怎么叫他也不回應時,孩子的笑容立刻逐漸消失,哭鬧無助的情緒,也紛紛涌了上來。
你的注意力是不是分散,有沒有一心二用,無論孩子多大,他都會一清二楚。
當沒有回應,沒有情緒聯(lián)結,收不到父母回應時,孩子就會感受到困惑和壓力。
只有感受到愛意的流動,和愛的聯(lián)結時,孩子才會恢復安全感和寧靜。

對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個活的“手機支架”,而是可以帶他們出去玩,認真聽他們講話,和他們一起傻笑,一起瘋,一起可以共享快樂,分享情緒的最親近的人。
對孩子來說,媽媽的笑臉,爸爸的擁抱,一個也不能少。那些被父母用愛認真滋養(yǎng)過的孩子,才會幸福得發(fā)光。
三、陪伴孩子的濃度,決定了家的溫度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不妨試試下面這三件事:
1、設置家庭日,給足孩子儀式感
朋友工作忙,出差加班是常事,可他和妻子還是想出了一系列陪孩子的小花樣。
先是設置了一個家庭日,全家會一起開會討論去哪玩,怎么列計劃,如何完成準備事項。就這樣,每個月一次,這個雷打不動的日子,會讓孩子特別有參與感,期待好久。
哪怕是送上學之前這樣的小事,也會讓孩子充滿儀式感。
媽媽會準備一個香吻,爸爸則負責在路上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孩子也會特別期待到校前的十幾分鐘。這些用心的聯(lián)結和充滿儀式感的陪伴,就變成了不尋常的一家三口的親密時間。
陪孩子的每一分鐘,都是值得花心思的,都是珍貴的,都會讓孩子銘記一生。
2、抓住睡前黃金時間,固定陪伴項目
綜藝《不可思議媽媽》里面,鄭希怡就充分利用了睡前的這段時間,和女兒一起談心,對今天一天的事情進行夸獎:
今天我們雖然過得很辛苦,但特別努力。你在我不在的時候,做了很多我以為你從前不會做的;做餅干,洗衣服,還把衣服給晾起來了。這樣的夸獎和鼓勵,就是孩子入睡前最甜美的助力。
哪怕是距離睡前還有10分鐘,也可以精心設計一些小游戲,抓尾巴,游戲接龍等等……花一點小心思,就讓孩子玩得開心,笑著入睡。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要的不是爸爸媽媽24小時守在自己身邊,而是特定的時間里,父母能和自己建立聯(lián)結。
3、及時補救,給足孩子安全感
主持人楊樂樂說,有一次帶著兒子去參加了一項戶外挑戰(zhàn)比賽,老公汪涵工作忙,沒去上。
可事后,汪涵還是特意找了個時間,帶著兒子一起把參加比賽的照片剪輯成視頻,還會把去年和今年的照片做一個對比,討論這一年以來的成長。
這樣孩子也能感知到爸爸的遺憾,也會在這段相處的時光里,再次找到情感共鳴。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看你舍不舍得在他身上花時間。陪孩子也是一樣。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舍得在孩子身上付出精力,花費時間。
我們做不到24小時無間斷陪伴,卻可以充分提高陪伴的質量。
畢竟堅強,勇敢,溫暖,這些品質和能力,不是靠說教就能建立起來的,它們只能在有愛,有溫度的家里,才會一天天增長。
畢竟陪伴的濃度,決定愛的溫度。
在一起時好好陪伴,分開時用心聯(lián)結。
那個在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會用快樂和成長來給出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