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顧名思義就是陪同孩子讀書,類似古時候的書童。陪讀現象由來已久,各個階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陪讀現象,樓主讀高中的時候,班里就有不少同學的家長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有的家長甚至是辭去了工作全身心陪讀。
我朋友就是一個高中被陪讀了兩年的人,她說每天早上她媽媽都會把她叫醒,不用擔心睡過頭,起來以后,桌上也已經擺好了早飯,扒拉兩口就可以步行去學校。中飯和晚飯如果不回去吃,她媽還會把飯送到學校,蝦肯定是去殼的,魚一定是剔除了刺的,也不會出現不愛吃的菜。她不用操心自己的生活,只管讀書就好了。我問她覺得陪讀好嗎,她說:不敢說不好,也不能說好,因為壓力很大,那段時光是夾雜著感激、內疚、煩躁和焦慮的,不過好在最后考的還不錯,沒有辜負家里的期望。
周末的時候跟表姐聊天,她說她同事的孩子現在上初中,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多睡一會兒,在學校旁邊的酒店長租下來了。孩子上的網課她也會提前看好,并且標注好幾分幾秒是重點,為的就是能給孩子節(jié)省幾分鐘。
這樣的家長還是在未辭職的情況下“半陪讀”孩子,既要承受工作的壓力,還要教育孩子。如果是辭職陪讀,那就是把希望押注在了孩子身上。過度的陪伴和監(jiān)督,帶給孩子的或許有了學習上的效率支持,但更多的難道不是沉重的愛嗎?
換位到孩子的角度,學生在讀書時代是享受了陪讀的舒服,但是不也失去了獨立生活,與人相處的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