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湖南省707分文科狀元的文章,我看清了一個寒門教育的真相
如果貧窮孕育出了強大的內(nèi)心,如果貧瘠的土壤中開出自律之花,那么你更有可能收獲豐碩而甜美的果實。
2020年河南理科最高分并蒂雙開,共有兩個。
一個是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15班的李育君,高考總分724。
另外一個是來自固始縣高中的李昊,高考總分724分,各科成績分別為:
語文136分、數(shù)學147分、英語147分、綜合294分、聽力11分。
眾所周知,河南是高考大省,競爭異常激烈,能在這么多優(yōu)秀又刻苦的孩子們中間沖出來,沖上榜首,可見其能力毅力之強。
事實上,李昊出身并不算優(yōu)越。
他的父親是上海一家鋼廠的普通工人,母親則在固始縣城打工,家里更沒有多余的錢讓他去上課外班。
李昊讀的高中,雖然是縣城最好的,但教育資源和師資資源和省會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可以說,在學習上,他基本上只能靠自己。
每天早上6點打卡學習,晚上11點打卡睡覺,“除了吃飯就是學習”。
最終,他把自己送進了清華的大門。
01
今年的高考,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出現(xiàn)了好幾個考出了極佳成績的寒門學子。
今年高考707分的湖南省文科第一名何潤琪,同樣出身于很普通的家庭。
在他讀高一時,媽媽因病去世了,奶奶年齡大身體不好,嫂子要在家?guī)?歲的侄兒,家里的開支全靠父親和哥哥打零工維持。
他的爸爸在某工地做鋼筋工,為了更好地照顧家里,他每天騎電動車往返于家和工地。
一家六口人住在二層樓的老舊房子里,何潤琪和父親擠一間房。
那間房光線不好,即便白天學習也要打開燈才能看得清楚。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wǎng)課,他由于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上不了網(wǎng)課,更交不了作業(yè)。
后來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他不交作業(yè)后家訪,才得知他的家庭情況,不勝唏噓,當即把自己的手提電腦和手機借給了他,保證他的正常上課和學習。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何潤琪卻考出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績。
由此可見,優(yōu)越的家庭固然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環(huán)境、好的教育、好的條件,但是最終誰能在高考這場競爭中勝出,還要看孩子自己是否有一顆進取的心。
對家境貧寒的學子而言,正如沒有傘的孩子,成長的路上多了很多坎坷和障礙。
父母傾盡全力也無法給孩子一個高的起點,但孩子自身的刻苦和自律可以彌補一部分條件上的差距。
正如何潤琪在發(fā)表的文章中所寫的那樣:
貧寒是不能阻擋成功的。
貧窮是物質(zhì)上的,如果你有強大的心靈力量防止它蔓延至精神上,那么它便不可能阻擋成功。
02
記得有一期《極限挑戰(zhàn)》節(jié)目,用一種殘酷又溫柔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個赤裸裸的事實。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讓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站成一排,接著向他們拋出了殘酷的6連問,對于每一問,回答“是”便前進一條線,回答“否”則原地不動。
這六個問題是:
1. 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2. 你曾經(jīng)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jīng)歷?
3. 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學習特長?
4. 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5. 父母是否為你請過的家教?
6. 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
六個問題結束后,本來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學生,有的自信地跑到了最前面,有的依然尷尬地站在起跑線上。
你會覺得這不公平,但回望我們真實的人生,不正是如此扎心嗎?
有些父母傾盡全力,也只能做到讓孩子吃的暖穿得暖,至于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更多的學習上的支持,他們無能為力。
那就認命嗎?當然不是。
一聲起跑槍,所有的孩子一起奔向終點——體育館。
沒抵達人生終點,誰都可以去爭取冠軍。
父母只能送你到這里,但余下的路你還可以靠自己。
沒有傘的孩子,不是站在原地等雨淋,而是要更加努力,為自己找到一個避雨的屋檐。
最終的結果讓人意想不到:很多跑進前20名的同學,并不是起跑線在最前面的那些。
就像節(jié)目最后黃磊老師說的那樣:
“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
人生啊,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個長跑。這世上從來沒有一個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前面那6步,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其實就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正視差距,而后努力,唯有如此,方得甘甜。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學校。
河南的鄲城一高、被稱為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都是靠著一股韌勁在江湖上留下了傳說。
白巖松說:“我們不一定完全認同這里涉及到的教育體制、應試教育等等東西,但是我愿意用溫情去面對毛坦廠中學。我祝福這些普通的家庭。”
如果沒有努力奔跑,李昊可能會跟父親一樣在鋼廠里打工,何潤琪也可能跟著爸爸和哥哥靠體力維持著整個家庭的運轉。
想到這里,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祝福這些刻苦的孩子們呢?
03
今年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
因為疫情,有很長一段時間,學生是在家里上網(wǎng)課學習的。
恰恰是這一根網(wǎng)線,意外地拉平了地域與經(jīng)濟狀況帶來的教育差距。
這場考驗變成了在這一根網(wǎng)線后,你是否足夠努力,足夠自律。
“疫情期間,李昊學習比較刻苦,每天早上6點打卡學習,晚上11點打卡睡覺。
他很聰明,性格不急不躁,做事有章法。對于這次高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我們也不是太意外。因為學校組織的多次大型聯(lián)考中,他的成績都不錯。”
李昊的老師說。
何潤琪的條件雖然艱苦,可他有強烈的上進心和強大的自律性。家貧給他帶來的,更多的是向上的動力。
從這些高分獲得者的共同經(jīng)歷上看,今年他們打翻身仗憑的就是:自律+刻苦。
這讓不少家長回想起自己孩子在家上網(wǎng)課時的狀態(tài):
明明是上課時間,卻管不住自己想再玩一會,一會兒嘴饞了起來找點零食吃,一會屁股疼起來扭幾圈。
休息時間說玩10分鐘手機,結果一玩就是一個小時還停不下來,眼看著時間飛逝,干著急就是不行動。
到了該交作業(yè)的時候,奮筆疾書沖刺一陣,趕工出來的作業(yè)敷衍了事,錯誤百出。
一天下來后悔莫及,開始做計劃奮發(fā)圖強,等到下一次,又一樣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樣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無限循環(huán)。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
將7-12歲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習慣等已形成。
所以,孩童時期可塑性最強,從小培養(yǎng)他的自律習慣比傳授知識更有益。
《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一書指出:
“內(nèi)驅(qū)力是君主、籃球巨星、商界領袖等世俗意義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經(jīng)坐擁權力、名聲和財富之后,仍然能推動自己前進的東西。”
被喚醒了內(nèi)驅(qū)力的孩子,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推動,也會主動自發(fā)地追求卓越。
有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自我驅(qū)動力的,幫孩子找到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是個特別關鍵的事情。
富有是一種財富,貧窮則是另一種更難駕馭的“財富”。
如果貧窮孕育出了強大的內(nèi)心,如果貧瘠的土壤中開出自律之花,那么你更有可能收獲豐碩而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