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21-03-05 17:27:52
1854
閱讀
1
回復
1大家好,我是初中生的爹灰鴿。

有幾位家長讓我談談“教育部新要求”——家長群討論得很熱鬧,我覺得也沒必要重復這些新規(guī)了。
有些人老喜歡故作高深,動不動就說“這有什么用”“階層固化”——我覺得再說喪氣話,也得看到這是一個把“給家長減負”寫在文件里的新規(guī)——這很難得了。
以前不少做法,解讀一圈,結(jié)論都是“家長要更努力”,現(xiàn)在好不容易有個“家長不應該那么忙”的表態(tài),肯定是一件值得鼓掌的事情。
如果非要我給一點特別的觀察,我倒是對兩句不在“關注重點區(qū)”的話感興趣。一句是“放學與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另一句看上去似乎是“水詞兒”:“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幫扶”。
我一展開,大家可能就瞬間明白了。

2
“放學與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的痛點,叫做“正常下班時間”。

我們琢磨了好久它到底是幾點。漕河涇、陸家嘴、張江高科的燈光告訴我,不知道是幾點。
最后有個哥們兒說,“這是要求學校的老師996么?”
顯然不可能。這只能證明我們社會的上下班時間早就“不正常”。醫(yī)生保潔營業(yè)員,記者快遞程序員,內(nèi)卷的競爭體系下,誰都沒辦法給“正常下班時間”做一個定義。
最后的結(jié)論是“坐辦公室的公職人員”,還只能是“部分”——他們的上下班時間,比如下午5點,才是“正常時間”。
“方便爸媽接孩子”的心愿很好,但它能不能改變銀發(fā)族站在校門口的現(xiàn)狀,不好說。因為擁有“正常下班”資格的人太少了。
我倒是覺得,與其強調(diào)“正常下班時間”,讓大家再次痛苦地認識到社會的“不正常”,倒不如干脆就說“五點放,筆頭作業(yè)基本在學校完成”。
這樣聽起來就爽很多。

3“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幫扶”,痛點是“有困難的未必有意愿,個別輔導未必服眾”
可能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孩子的學習意愿都是差不多的,是可以引導的。但教學實踐往往證明,越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越不愿意接受輔導;越是學霸,越愛往老師辦公室里鉆。
如果僅僅是學生的問題,老師還可以干預,但家長也常常在其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例如,你真要把這個孩子留下來個別輔導,讓他多做一套卷子,講到太陽下山——
你就很可能收到他媽義正辭嚴的投訴。
你這是增負!你這是懲罰!你這是區(qū)別對待!
能體諒老師的家長并沒人們想象得多——因為知道體諒的家庭,大概率不會遇到“學習特別有困難”的問題。
這就是“未必有意愿”。
就算遇到了“有意愿”的,也會產(chǎn)生“次生問題”——例如,我們把40分的作為“特別困難”“開小灶”,那些50分的家長(他們的個別輔導意愿會比40分的多一些)就會說“我也需要”;你把50分的納入進來,60分的家長(他們的個別輔導意愿會比50分的又要多一些)認為這“不夠公平”;接下來,70分的,80分的……
最后“小灶”變成了“大灶”,“個別幫扶”變成了“全員補課”。挺好的彌合差距的做法,最后變成了增負。
這就是“未必能服眾”。
我倒是覺得,輔導幫扶這件事情,就算不說,正常老師也會盡力,但也要考慮到學生家庭的意愿。能說服當然好,不能也沒必要搭上職業(yè)生涯硬來,條條大道通羅馬,人家想繞道日內(nèi)瓦,也成。
就算是個別輔導,本校老師做這事難免瓜田李下,分數(shù)上不去有人說你沒本事,上去了有人說你偏心藏私,很麻煩,反倒是第三方機構(gòu)能避免問題。

4琢磨著琢磨著,這還是“內(nèi)卷后遺癥”。

家長都處在一個內(nèi)卷競爭的環(huán)境里,所以正常的下班時間都被卷走了;孩子也處在一個內(nèi)卷競爭的環(huán)境里,所以每一個“小灶”都可能變成“大灶”。
再仔細想想,那些本應被叫好的想法常常遭遇冷漠,恐怕也是這個原因吧。


來源:灰鴿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1)
超級版主
勛章
發(fā)表于2021-02-26 14:24:43

內(nèi)卷后遺癥[/大哭]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