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前兩年前發(fā)表在知乎上的文章對這個問題進行非常有針對性的回答,前段時間此文又火了起來。文章的作者畢業(yè)于清華,來自陜西。不少圈內的朋友讀完這篇文章,都說寫得比較真實,部分觀點可能存有爭議,但值得一讀,且令人深思。
“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教育的問題是什么?應該是成長的自覺需要和人格的完善。但現(xiàn)在的教育異化為一種淘汰和篩選的工具,大學的層次、上什么樣的專業(yè)成了社會分層的最重要依據(jù),讓教育承載了過于沉重的負擔,而偏離了本質。我始終覺得,我們的社會和家長重視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出于被淘汰的恐慌。因此,重視程度高、投入大、資源多的地區(qū)和家長在競爭中勝出是必然的。”
我想我有必要開宗明義地講一下,我只是陳述我這些年的見聞。我老家在農村,初中就讀于一家小縣城中學,高中來到省會城市,大學考到北京,大學期間還輔導過學生,我親身體驗到了中國各個發(fā)展程度不同的地區(qū)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
至于社會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討論范圍之內。所以如果你覺得我描述的現(xiàn)象不公平,那也請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說的不公平遭遇的實際經歷者、承受者。
作為一個外地考生,我曾經一廂情愿地以為,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多,所以北京學生比起我們一定弱爆了,你們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來陜西我分分鐘考死你啊。呵呵,老子來清華了,你們就等著給我們墊底吧。
結果實際上,北京學生的表現(xiàn)整體上是比較優(yōu)秀的,而且實際上名牌大學里比較容易墊底的是小縣城學霸……

小縣城教育條件落后,學霸為了考入名牌大學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要多于京滬大城市學生,興趣愛好、視野就遜色了。
別的答案、評論里有不少人質疑才藝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認為我說大城市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fā)展自己的才藝,所以素質更高更應該被錄取。才藝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拿來比較考核,才藝最大的作用是豐富學生生活,讓人快樂起來。
我說小縣城學霸容易缺少發(fā)展個人才藝的機會,不是說他們素質低人一等,而是他們太容易把考第一當作自己唯一的愛好了,但是當他們到了強手如林的名牌大學,第一名離他們遠去之后,太難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了。
評論區(qū)里有種觀點很有趣,意思是說“從落后地區(qū)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天賦上自有其過人之處,所以……”。這句話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來的實際觀察,對來自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考入名校的學生而言,這種想法帶來的負面作用遠大于正面作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學時代神話將會延續(xù),而是從獨立完成每一次作業(yè)、跟上每一堂課開始做起。
而他們的普通,并不是徹底的泯然眾人,而是在優(yōu)秀環(huán)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確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從“英雄”到“凡人”的心態(tài)轉變而墮落。但只要堅持下來的人,最終取得的成就還是不錯的,但是在他們所比較的環(huán)境來看,他們取得的成績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學生的優(yōu)勢在哪里?
視野、才藝這些容易引起爭議的,我就不說了,只說學業(yè)。
北京在基礎教育上的優(yōu)勢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時候難以想象的。
我曾經在北京一家教學機構長期輔導高中生參加物理競賽,也帶過多年的家教,北京優(yōu)秀的中學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發(fā)現(xiàn),盡管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卻很少有孩子考上清華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來講,盡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遠高于外省,但是對于很多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而言,清北還是那樣遙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講,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多數(shù)被那些早些年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認識的北京同學,大多數(shù)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職于北京的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yè)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學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繼續(xù)發(fā)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學生家長這個群體相比外地學生家長這個群體,在教育程度上的優(yōu)勢是不斷擴大的。
清華北大純理科專業(yè)的學生,有不少因為就業(yè)的壓力選擇當中學老師。
我當年在做物理競賽的時候,老師把很多題目講的繞,而我吃透這些題目后就非常簡潔直白的做了出來。我在給我的學生講的時候,學生就會覺得這題目原來這么簡單直接。
其他的答案、評論里反復提到一個事實,就是北京高考題難度比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訓練的題目,難度絕對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較高的老師往往把難的東西講解的很簡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為自己學的東西很簡單。
學習好的學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來的。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父母、老師熏陶出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學習最頂尖的學生是非常強的。而且近年來的趨勢是北京最優(yōu)秀的學生選擇直接出國,而不是上清華北大。
最后,我對那些即將進入清華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別是小縣城的考生說:你們的確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們多出來的努力并沒有用在學習新知識上,只是重復性的訓練以求少犯錯誤而已,而你們將來的北京同學,有不少已經在大學的課程上走了很遠很遠了。

我再補充三點:
1、我只是在陳述事實,我并沒有表達”北京人考清華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這樣的觀點。
2 、我掃了一眼評論,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熱衷于用開國領導人舉例。的確,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開國領導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沒上過名校,但是考慮到當時中國識字率之低,文盲數(shù)量之龐大,戰(zhàn)亂、饑荒之頻繁,而他們能在學校念書,并且在念書的時候能夠接觸到各種政治思想,這說明:在大學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從他們所處的時代來看,他們的起跑線真的領先絕大多數(shù)人太多了。
同理,那些認為科舉給了寒門弟子機會造就了社會公平的人都沒有認識到,古代農耕社會下,能讀書接受教育參加科舉的人,普遍來自士紳階層,他們的家庭條件比絕大多數(shù)人優(yōu)越太多了。所謂的寒門弟子,也是和皇親國戚相比的。把科舉理解為現(xiàn)在交百十塊錢就能參加的高考,實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會和現(xiàn)代社會的區(qū)別了。
3、中國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的確有一段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但是這段黃金年代即將成為歷史,落后地區(qū)和大城市在基礎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
我的父親當年在陜西的一個農村讀書,而他的高中數(shù)學老師,是西北大學數(shù)學系的教授。
我父親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嶄露頭角。
而我父親這代人在考學的時候,城鄉(xiāng)二元制是很森嚴的,農民是農民,干部是干部,許多來自農村的優(yōu)秀的孩子,因為急于擺脫農民身份,加之信息閉塞,報考的志愿往往嚴重低于他們的水平。很多本來學習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誤打誤撞成了小縣城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憑借扎實的功底,創(chuàng)造了落后地區(qū)基礎教育的第二波奇跡。我清楚地記得,我初中的時候一個中年化學老師,做初中數(shù)學競賽題,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都要熟練。
但是這第二波奇跡,也在逐漸離我們遠去。因為小縣城出現(xiàn)這樣優(yōu)秀的老師會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學挖走,而且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以陜西為例,曾經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各個城市、縣城是比較平均的。但是這些年,清華北大在陜西的招生名額日趨被幾所超級中學壟斷,而周邊的小縣城,年級第一能考個西安交大就謝天謝地了。
而那個小縣城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是以無數(shù)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層從事基礎教育為代價換來的。
而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恐怕再也不會發(fā)生了,所以奇跡之后,再無奇跡。
關于本文觀點
您怎么看?
歡迎留言分享
作者 | 白如冰
來源: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