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學生刻苦的標準是什么?
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課本知識,學完之后花多少時間進行練習,還是說練習之后用多少時間總結(jié)反思復習?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以上的,只是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刻苦的標準之一,并不是全部。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這個學生是否——好問!
在深入展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好問”。
作為一個高中學生(因為我是教高中語文的,所以我一般是以高中生來舉例,小學生自然不在討論范圍之內(nèi)),你問老師這個字怎么讀,很明顯,這個問題有失身份,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在小學的時候完成查字典的學習,如果只是遇到一個字不會讀,相信你首先應該求助的是字典。
如果你只是問課內(nèi)古文的某一句話該怎么去寫,或者課內(nèi)古文中的某一個字該怎么去解釋,當然,這沒毛病,你不懂,你應該來問我的,我可以為你解答,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只是說如果,同學你能夠先打開自己的書本去找到課文中的原文,順便復習一下課內(nèi)的注解和自己筆記,然后再來找我討論拓展的用法,你說,咱們溝通的效率會不會更高一點?
再或者,高中生在課外古文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是最多的,如果,你能夠?qū)⒅白鲞^的古文中相同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然后再來找到我,我們一起把這個知識點全部完善,從而形成屬于你自己的知識體系……每一部分的知識點都是這樣去構(gòu)建,想想這個圖景,你這是具備了學霸的所有品質(zhì)啊,是不是很激動,是不是很驚喜,是不是很開心?
然而——
現(xiàn)實中,我們常遇到的是第一種和第二種問題方式,第三種問題方式的同學真正是極少數(shù),因為在高中階段,運用第三種問題方式來和老師溝通的同學,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而用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同學,這種“好問”行為,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有的只是程度差異。所以,我們統(tǒng)稱為“淺表性好問”。
那么,怎么回答“淺表性好問”的問題呢?
就好比你在迪士尼樂園里面隨便問一個工作人員,“你好,請問四點鐘的花車巡游什么時候開始?”
四點鐘的花車巡游——什么時候開始?
除了四點,你以為什么時候開始?
然而,作為“工作人員”的我,肯定不會回答你“四點鐘”啊,因為這么一回答,咱倆的對話就變成了廢話,這是無效的溝通。我想,作為游客和工作人員,沒必要花時間在無效的寒暄吧。
所以,我會告訴你,“現(xiàn)在是三點45分,離花車巡游還有15分鐘,你的這個位置可能不利于觀看,你現(xiàn)在往左邊這條路走,然后大約十分鐘達到城堡,站在城堡的階梯上,才是最好的觀測地點。”
所以,我的回答其實不是針對你的提問,而是已經(jīng)將你的問題解釋為“我要怎么才能夠看到四點鐘的花車巡游,在哪里看,怎么去。”同學們提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
如果你提出淺表性疑問,“老師,“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而”字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會告訴你,這里的“而”字的用法是順承,也叫順接/承接,其他的用法有并列、因果、轉(zhuǎn)折、假設等等,并且給你舉出課內(nèi)古文相應的例子,“而”還可以做代詞,表示“你”的意思……所以,我回答的不是你的問題,而是“而”字在高中階段的所有用法。
我講一次你可能記不完全,但是如果你每次問,我每次都這么答呢?耳濡目染就是最好的復習,相信你一定可以記完整,當然,有意識地去復習自然比無意識地被動接受的效果好太多,所以,好好主動去問,好好主動去復習吧。
綜上所述,學生問可以問得更深一點,老師可以回答得更廣一點。
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你有責任,我有更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