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穿復古對襟馬甲,頭束清朝時的長辮……8月18日下午,在每周六大連滿族聯(lián)誼會舉辦的滿語暑期班上,有一位長著一雙大眼睛的小伙子穿著打扮格外引人注目,小伙子說,并非因為上滿語課才特意穿成這樣,他從去年冬天開始,每日上下班也都以旗人打扮示人,單位同事都親切地叫他“八阿哥”。 花900元接了根大辮
小伙子叫赫慶玲,滿姓葉赫那拉氏,今年26歲,在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工作。去年冬天,穿越劇在全國盛行一時,原本知曉自己是旗人之后的赫慶玲,更是對清代服飾、清代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赫慶玲先到發(fā)廊花900元理了一個“剃發(fā)垂辮”的發(fā)式,就是在額角兩端引一條直線,將直線以前的頭發(fā)全部剃掉,只留線以后的頭發(fā),并將它編結為辮,垂于腦后,但赫慶玲原來的頭發(fā)太短無法“編結為辮”,美發(fā)師給他做了“接發(fā)”,才最終編出如《紅樓夢》里賈寶玉一樣黑亮如漆的大辮。
上下班穿著清朝服裝
“滿族先民的這種發(fā)式是非常便于騎射的,前部不留發(fā),以免馭馬疾馳中讓頭發(fā)遮住了眼睛。頭后留一條粗大的辮子,在野外行軍狩獵時,還可以枕辮而眠,確實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 ”赫慶玲對自己的發(fā)式頗為得意,也有一番研究。“發(fā)辮是滿族人的外部標記,有時候我還用各種式樣別致的小墜角兒,系在辮梢上,隨辮擺動,超帥氣。 ”
不僅僅是發(fā)式,連穿衣打扮也來了個大換血。赫慶玲又花了900多元錢從頭到腳置辦春夏秋冬四季清代的滿族服飾,日常上下班的行頭一律換成清朝的。
對自己標新立異的打扮,赫慶玲自稱是為了保存歷史傳統(tǒng),“有人說我標新立異,但是我們的祖先幾百年前就是這樣的,怎么叫做新呢? ”
現在,赫慶玲每周六下午都到大連滿族聯(lián)誼會辦的暑期滿語班學滿語,簡單詞匯也掌握幾十個了,“將來,我還打算與學滿語的滿族同胞用滿語說日常會話呢!”
記者閻華 實習生張婷婷 文/圖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