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落葉伊始,到一地落黃染霜,秋也走到了季節(jié)的末尾。清晨,窗欞上凝結(jié)的白霜,傍晚,山林間飄落的黃葉,自然萬物,以獨有的方式告訴我們,冬季的腳步漸行漸近,曾經(jīng)活躍的昆蟲,默默進入蟄伏,曾經(jīng)雀躍的飛鳥安靜等待下一個無霜期。滿園的秋菊盛放,漫山的金桂飄香,晚秋像是受到四季的偏愛,極盡絢爛,而等到柿樹葉落光,柿子也完全成熟,碩果累累,如燈籠滿枝,承載著人們“柿柿如意”的美好祝福。伴隨醉人的秋意,霜降,也為這色彩斑斕的秋天畫上了絕美的休止符,應(yīng)候而榮,順時而凋。
榔音傳響,壯民歡歌
千百年來,壯族先民們攀援呼嘯、墾荒種稻,在等待秋天的漫長歲月里,壯族人不甘寂寞,他們將豐收踩成鼓點,把榔杵打入土地,在歌舞中贈予了秋天最浪漫的禮物——霜降節(jié)。壯族霜降節(jié),主要流行于廣西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縣的壯族德靖土語地區(qū),至今已有340余年歷史。壯族霜降節(jié)依托于稻作文化,內(nèi)容上以自然祭祀、紀念民族英雄、文體活動、走訪親友等為主,是壯族民眾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2016年,霜降節(jié)成為廣西首個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打榔舞,據(jù)傳起源于唐代武德年間至北宋靖康年間。從最先的一種勞動情景,慢慢演變成用于酬神、還愿、祭祀、娛樂等活動的民間舞蹈。時至今日,已發(fā)展為壯族最獨特的古老舞蹈,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重要節(jié)慶時,人們總要跳起打榔舞,以此表達對五谷豐登、風(fēng)調(diào)雨順和和美生活的祈愿。
順時摞桑,藥食同源
在霜降這個秋冬交替的時節(ji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開始了一項古老而充滿智慧的采集活動——采摘桑葉。霜降后的桑葉經(jīng)歷了寒霜的洗禮,其內(nèi)部的成分會發(fā)生積累和轉(zhuǎn)化,使得黃酮類、生物堿類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對較高,藥用價值較高,自古就有“霜桑葉”的稱謂。
采集桑葉的過程并不簡單,需要耐心和細心。人們要挑選那些葉片完整、無病蟲害的桑葉,并將其輕輕摘下,放入籃中。每摘下一片桑葉,都仿佛在與大自然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儀式。
人們將采集來的霜桑葉洗凈后,直接泡水喝,或者隔水蒸熟,再用小火烘炒出水分后晾干,制成桑葉茶。霜桑葉還可以制作成主食,將霜桑葉洗凈去葉柄后,切成小塊或細絲,焯水后與面粉混合,加工制作成桑葉饅頭、桑葉面條、桑葉菜餅等,也可以作為燉湯的輔料,與肉類或其他食材一起燉煮,以增添湯品的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
朱柿吉慶果,萬事皆順遂
民間有句諺語:“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經(jīng)過霜打后尤為清甜。中國人喜歡柿子,原因有三:好吃、好看、好彩頭。
在我國泉州地區(qū),當?shù)乩先藢τ谒党允磷拥恼f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了杮子,整個冬天嘴唇才不會裂開。而在寒冷的北方,人們卻更偏愛吃凍柿,他們把熟柿子凍起來儲存,再放在溫水中化凍,果肉變得冰爽脆甜,和新鮮柿子口感截然不同。
柿子的顏色是喜慶的朱紅,因此還誕生了與之有關(guān)的古典雅色“朱柿”,它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之一,民間俗稱“柿子紅”。人們還將柿子與其他果木搭配,傳達更豐富生動的祝福。比如宋朝人在過年的時候,要將柿子和柏枝、桔子一起擺上餐桌,寓意 “百事吉”。也常以柿子搭配靈芝和萬年青,寓意 “萬事如意”。現(xiàn)在人喜歡用柿子搭配花生,寓意“好事發(fā)生”;或者和蘋果放在一起,寓意“一世平安”。柿子也被視為財富和好運的象征,因其果型圓潤厚實如元寶,柿蒂俯瞰像銅錢,象征著財源廣進、錢財滾滾,事業(yè)昌盛紅火。分作四瓣的對稱柿蒂紋樣,又被稱為“天穹之花”,興起于戰(zhàn)國,有恒久、穩(wěn)固、長壽之意,在漢代銅鏡和服飾上應(yīng)用最多。
霜降降萬福,榔響響千年。壯族霜降節(jié)是一場冬日前的稻作盛典,承載著人們感恩天地、敬重祖先、守護家園、和睦友好的傳統(tǒng)美德。桑葉作為中國農(nóng)桑文明的象征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淀出了極高的物用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更傳承著獨屬于中國人的草本智慧。霜降來臨,當柿子掛滿枝頭,像一盞盞小紅燈籠,時刻提示著人們,人間自有煙火氣,只要心懷期許,人生終會:“柿柿”如意,合美順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