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經(jīng)歷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雖然對孩子造成一定影響,但最終個人覺得也算是圓滿解決了。故把事件的經(jīng)過、處理過程和一些思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孩子被冤枉了
昨天下午快放學時接到孩子爸爸的電話,說班主任打電話來反映,A老師在處理一起鉛筆丟失事件時,以為我家孩子文具盒里的筆就是偷拿了別人的,于是進行追查,在此過程中孩子不服氣和老師起了沖突,對老師動了手。
不過,最終證明我家孩子被冤枉,筆不是他拿的。但事件整個過程鬧得有點兇,對孩子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震驚。想想孩子向來是老師眼里正直誠實的那類(平時做課外習題遇到不會的,即使書后有標準答案,他都不會去偷偷翻看后面的答案應付交差),怎么會無緣無故被冤枉拿了別人的筆,還被老師盤問?
特別是當?shù)弥?b>孩子文具盒里的筆和丟失的那支筆顏色完全不同時,心里的確有點生氣。
下班回到家,家里氣氛很不好。
爺爺奶奶情緒激動,極其憤慨。平時當寶貝一樣呵護有加,不讓受半點委屈的孩子,居然在學校被冤枉了。他們強烈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去學校討個說法。
另一頭,孩子爸正在斷斷續(xù)續(xù)詢問具體情況。而孩子雖然不哭了,但眼睛紅腫,還直喊眼睛酸疼。顯然,之前哭得挺兇。
這時,正好孩子的班主任打電話來。經(jīng)過溝通,我了解了一些更多的情況 ...
一連串巧合,促成這場“丟筆”事件
事件大致是這樣的:其他班有位同學丟了支國外品牌的自動鉛筆,通過監(jiān)控,他發(fā)現(xiàn)我們孩子班里的某位同學曾經(jīng)在鉛筆丟失的那段時間去過那個班。所以,大家就懷疑是不是那個孩子拿了。恰巧這個孩子和我們家的是同桌,更巧的是班里有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我們家娃也有一支同品牌的筆。
那娃就問我家娃“xxx有沒有給過筆你?”,我家孩子向來不關心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也沒搞清楚同學這么問他什么意思,就隨口回答:“給過”。于是那娃據(jù)此就告訴了A老師。
A老師得知情況后,把我們娃從興趣班上喊回了教室,并要求攜帶文具盒。此時,我家孩子還是一頭霧水,不知什么情況。A老師在教室里大部分同學在的情況下打開了他的文具盒,發(fā)現(xiàn)了那支“可疑”的自動鉛。
老師問他,筆哪里來的?孩子,一開始說,是爸媽買的,后來又說是爸媽的朋友送的。這看似前后不一致的回答更是讓A老師覺得有問題──而事實是,我們孩子根本沒有撒謊。家里有兩支同品牌的自動鉛,一支是我們買的,一支是我們朋友送的。
文具盒里的那支的確是朋友送的,孩子只是想把事實說的更準確,不想?yún)s落下了懷疑。于是,孩子與A老師起了不小的沖突。
據(jù)說,班里也有同學起來譴責老師不對。后來,班主任老師趕來,與丟鉛同學的家長確認了顏色后還給孩子清白。
三問班主任:我們相互諒解
班主任打電話來,在講述事件外也表達了歉意。作為家長,我表示接受和理解。
當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老師交流。希望這件事情不僅對孩子是個教育,促進其成長,也希望能成為老師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案例,今后能盡量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一是A老師在還沒搞清楚丟失的筆是什么顏色、型號的情況下就貿(mào)然盤問孩子是否合適。
現(xiàn)在法律都在推行“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A老師僅憑學生的一句話和文具盒里的一支筆就想當然的認為孩子有問題是否合適?如果先了解清楚情況,那這場小風波就能避免了。
二是這件事情由A老師來處理是否恰當。A老師不是班主任,一般來說,對孩子的了解程度肯定不及班主任老師。
此外,對沒擔任過班主任的副科老師來說,和孩子的溝通技巧肯定不如班主任。難免會態(tài)度生硬、方法簡單粗暴。如果換個老師換種方式處理,孩子也不會如此感覺自尊心受到傷害以至于向老師出手。
另外,對于沒有確鑿證據(jù)前,為了孩子的隱私和自尊心,老師能否單獨私下了解情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而不是大庭廣眾下給孩子難堪。
三是希望老師能利用家長會或者個別交流的方式提醒家長,覺得貴重的文具用品盡量不要帶去學校,以免丟失。即使帶去了,也要提醒孩子自己注意保管好,同時也應有可能丟失的心理準備。
為了一支筆聲勢浩大的調(diào)監(jiān)控,驚動多位老師跨班調(diào)查實在有點動作大。(當然,我們班主任也給我解釋說作為老師非常不希望經(jīng)常有學生丟物品的事情發(fā)生,所以有時必須要徹查剎住不良風氣。對這點,我也表示贊同,從老師管理角度來說,有時也確實需要)
個人感覺,從事發(fā)到寫完這篇文章,班主任老師還是很積極地和我們進行溝通。前后一共打了4通電話。
在交流過程中,老師和我們始終平心靜氣、言辭懇切、相互諒解。我們也覺得事情發(fā)生后,老師和我們家長都積極應對,總算沒對孩子造成特別嚴重的心理傷害實屬萬幸。
和孩子的溝通
晚飯前,走進孩子房間,發(fā)現(xiàn)他情緒低落。我把門關上,房間里就留我們兩個人。我先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他媽媽知道這件事了,知道他受了委屈,對他的情緒進行肯定。
然后,讓他坐在床邊,我則蹲在地上,并拉著他的手,請他把下午發(fā)生的事情再和我說一遍。
一開始他并不是很樂意,我說,媽媽知道在回憶不愉快的事情過程中可能會有點痛苦。但是,有時候把事情傾吐出來心里反而就好受了,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于是,他斷斷續(xù)續(xù)說了一些,和班主任電話中說的差不多,但還是沒有涉及到和A老師爭執(zhí)的具體細節(jié)。
我問,是不是當時非常憤怒?
他答,不僅是憤怒,而是感覺觸犯了他的“底線”,忍無可忍。
我理解,他的“底線”就是自尊心被傷害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增強,自尊心特別敏感。
我告訴他,要學會冷靜和克制,不能動武。“沖動是魔鬼”,萬一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就不好了。自己實在解決不了,尋求老師或者爸媽的幫助。
孩子聽了,理解地點了點頭。
最后,我把班主任老師的解決方案告訴了他。希望他在與A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時候能夠大度一些,除了諒解老師也要向老師表達歉意,畢竟因沖動打人也是不對的。他表示接受。
孩子遇到這樣一件事,還好最后算是比較圓滿的解決了,希望能給大家的教育帶去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