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減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控制碳水,特別是添加糖。
但美國的一項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有點反常識的參考答案:最“胖人”的碳水不是“添加糖”,而是來自淀粉類蔬菜。今天就仔細聊聊這個問題。
碳水來源不同
體重變化不一樣
美國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以4年為一個階段對參與者的飲食及體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同時為了便于比較不同碳水的攝入量,統(tǒng)一采用 100g/d 的增量,膳食纖維為 10g/d。結果發(fā)現(xiàn):
增加從不同食物來源中獲取的碳水的量,與體重變化的關系各不相同。
淀粉類蔬菜,每增加 100/d,4年體重增加 2.6kg
精制谷物,每增加 100/d,4年體重增加 0.8kg
非淀粉類蔬菜,每增加 100/d,4年體重變化 -3kg
水果,每增加 100/d,4年體重變化 -1.6kg
全谷物,每增加 100/d,4年體重變化 -0.4kg
碳水化合物總攝入量、膳食血糖指數(shù)的增加與體重增加有關。(這一點還挺符合大家的常識。)
膳食中淀粉、添加糖和總葡萄糖當量的增加與體重增加有關,而膳食纖維、天然糖和總果糖當量的增加與體重增加較少有關。
淀粉、添加糖及總葡萄糖當量,每增加 100/d,4年體重分別增加 1.5kg,0.9kg,1.5kg
膳食纖維每增加 10/d,天然糖及總果糖當量每增加 100/d,4年體重變化為 -0.8kg,-0.2kg,-0.1kg
上面的各項數(shù)據(jù)結果,都是在調整了多種影響因素之后得出的,盡可能避免了對數(shù)據(jù)準確性的影響。
看完研究結論,現(xiàn)在大家肯定很好奇,淀粉類蔬菜都有哪些。
淀粉類蔬菜都有啥?
淀粉類蔬菜顧名思義,就是淀粉含量較多的蔬菜。
有關碳水攝入量及主要食物的攝入量,如全谷物、精制谷物、水果、非淀粉類蔬菜和淀粉類蔬菜等,則是讓參與者做食物頻率調查問卷得出的。
研究者還收集了膳食纖維、淀粉、添加糖、天然糖(存在于水果、乳制品等食品)等的攝入量。
研究人員根據(jù)以往的研究及美國農(nóng)業(yè)部的定義,把油炸土豆(炸薯條和薯片)和其他土豆食物(烤土豆、煮土豆或土豆泥、番薯和山藥)、豌豆、玉米歸入淀粉類蔬菜。
而且,研究人員也指出,淀粉類蔬菜,主要是土豆。(美國人民確實很愛吃土豆。)
總之,全谷物、水果和非淀粉類蔬菜攝入量的增加與體重增加較少有關,而精制谷物、淀粉類蔬菜總量和含糖飲料攝入量的增加與體重增加較多有關。
從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同為淀粉類蔬菜,油炸土豆的增重效果明顯高于豌豆、玉米、其他土豆食物。
好不好
跟烹飪方式有關
土豆本身的營養(yǎng)是不錯的,跟同等質量的大米相比,土豆碳水含量和熱量更低,但膳食纖維、維生素C、B族維生素、鉀等的含量更高,飽腹感更強,還能延緩血糖上升。
但也有說法稱,土豆與肥胖、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這主要是因為馬鈴薯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較高。
但一項基于 13 項臨床干預和觀察研究的系統(tǒng)綜述指出,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證明土豆攝入量跟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lián)。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土豆本身不會增加健康風險,是否影響健康更可能跟具體的烹飪方式有關。
從多項研究結果來看,國外更常見的油炸烹飪方式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很明顯,而我國對土豆的常見烹飪方式“炒”,就更健康一點。
油炸土豆不行
美國的一項覆蓋超 300萬人的隊列研究指出,土豆尤其是油炸土豆的消費量跟 2 型糖尿病風險呈正相關,用全谷物代替土豆與較低的終末期糖尿病風險有關。
跟每周攝入< 1份的人相比,每周攝入 3 份烤土豆、煮土豆或土豆泥,跟患 2 型糖尿病風險的風險增加 4% 相關;
每周攝入 3 份油炸土豆則跟患 2 型糖尿病風險的風險增加 19% 相關。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油炸土豆的攝入量與較高的死亡風險呈正相關。
基于地中海研究則發(fā)現(xiàn),土豆攝入量(包括油炸、水煮和土豆泥等)增加并不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和其他特定原因的疾病和死亡風險,來自瑞典的研究則指出,以水煮土豆為主要食用方式,并不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以及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壓、中風等特定疾病的發(fā)病與死亡風險。
我國的土豆做法
比較健康
我國的研究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適量的前提下,我國居民的土豆總攝入量、油炸和非油炸土豆攝入量跟降低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
跟不吃土豆的人群相比:
總的土豆攝入量較低(≤ 26.7g/d)和中等(26.7-66.7g/d)攝入量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降低了 53%、39%;
油炸土豆攝入量較低(≤ 20.8g/d)和中等(20.8-50g/d)攝入量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降低了 56%、44%;
非油炸土豆攝入量較低(≤ 16.7g/d)和中等(16.7-44.4g/d)攝入量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降低了 53%、52%。
而且,就算較高的土豆攝入量(包括總攝入量和油炸及非油炸土豆攝入量)也沒有觀察到跟死亡風險有相關性,也就是即沒降低但也沒增加死亡風險。
炒比炸好
有關油炸土豆對死亡風險影響的結論,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國內外對“炸土豆”的定義不同。
國內的“炸土豆”實質上更多是指“炒土豆”,而不是薯條或其它油炸土豆食品。
像薯條或其它油炸土豆食品,在油炸過程會吸收較多油脂,為保持更低的水分含量,通常會進行復炸(多在食用前),這會導致土豆“吸收”更多油脂。
跟國外的居民相比,我國居民吃炒土豆時吃進去更的脂肪要少得多。
調味料降GI
至于土豆被“詬病”的高GI,有一種調味料可以幫助降低。
那就是醋。
醋在我國是一種常用的調味料并在傳統(tǒng)烹飪中廣泛使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跟新鮮煮熟的土豆相比,煮熟后加油醋汁(8g 橄欖油+ 28g 白醋(6%乙酸))并冷藏的土豆, GI 降低可高達 43%[9]。(煮熟后只冷藏的土豆 GI 也可降低 25%。)
沒想到吧,我們常吃的醋溜土豆絲竟然還有這種健康益處。
具體怎么吃?
視同主食處理
可以把土豆當主食吃,蒸、煮、烤后替換一部分精制碳水,還是比較健康的。如果要當菜吃,那要注意相應減少碳水的量。
像土豆絲蓋飯、土豆泥拌飯這些,基于等于吃了雙份主食,下一餐記得減少主食、增加蔬菜。
7月初我們團建時吃印度菜,在點了三個主食后,我請服務員推薦一個蔬菜,他推薦了炸土豆丸子……
帶皮烹飪保留更多維C
土豆的維生素C的含量還挺高,想保留更多維C,最好帶皮煮、烤或是微波加熱,這樣可以保留大部分的維C。
善用醋調味
無論是我國傳統(tǒng)的炒土豆,還是西式的土豆泥,善用醋調味,可以幫助降低GI。炒土豆可以在起鍋前淋點鍋邊醋,土豆泥則可以考慮油醋汁,都是兼具健康和美味的烹飪方法。
冷藏也可以考慮
如果
胃腸功能沒問題的話,可以試試把煮熟的土豆或做好的土豆泥
冷藏幾個小時再吃。土豆煮熟后冷藏,可以
顯著增加抗性淀粉的含量,有研究發(fā)現(xiàn)能從 3.3% 增加到 5.2%。
豌豆和玉米呢?
這項研究還把豌豆、玉米歸入了淀粉類蔬菜。最后也跟大家說一下。
首先,豌豆通常是被劃分為豆類的。包含豌豆在內的豆類,合理食用帶來的健康益處可能遠大于可能的增重風險。
豆類的碳水化合物GI 低,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相對較多,還有其他營養(yǎng)物質,納入膳食模式是可以改善營養(yǎng)質量和營養(yǎng)狀況的。以往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豆類與白米的比例,與降低心血管代謝風險有關。
玉米的話,完整的玉米粒算全谷物,只是跟其他全谷物相比,營養(yǎng)價值很低。而且糯玉米熱量和GI都很高,可以考慮少吃。
其他的像南瓜、紅薯、藕等食物,作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還是可以繼續(xù)吃的。比如南瓜、紅薯可以當成主食,替換一部分精白米面,還是比較健康的。藕、荸薺等作為蔬菜只要不是長期大量吃,影響也不大。
總之,淀粉類蔬菜不等于不健康,大家不要因噎廢食。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不要做“沙發(fā)土豆”,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油炸土豆的攝入量~
來源:營養(yǎng)師顧中一